不服勞動爭議仲裁案件管轄原則

導讀:
雙方均表示不服,并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由于沒有特別法律規定,根據民事訴訟法有關法院受理案件的一般管轄原則,應當由被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作為被訴人的用人單位不服勞動爭議仲裁裁決,應當向申訴人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起訴。筆者認為,當事人因不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的仲裁裁決而提起訴訟的,可采取以下原則確定受案的人民法院:一、由作出仲裁裁決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這使基層人民法院之間對勞動爭議案件的管轄更加明確,便于勞動爭議當事人行使訴權。那么不服勞動爭議仲裁案件管轄原則。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雙方均表示不服,并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由于沒有特別法律規定,根據民事訴訟法有關法院受理案件的一般管轄原則,應當由被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作為被訴人的用人單位不服勞動爭議仲裁裁決,應當向申訴人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起訴。筆者認為,當事人因不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的仲裁裁決而提起訴訟的,可采取以下原則確定受案的人民法院:一、由作出仲裁裁決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這使基層人民法院之間對勞動爭議案件的管轄更加明確,便于勞動爭議當事人行使訴權。關于不服勞動爭議仲裁案件管轄原則的法律問題,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合同糾紛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勞動者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一般由用人單位所在地的仲裁委員會管轄。仲裁委員會作出仲裁裁決后,可能會出現以下情況:1?用人單位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2?勞動者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3?雙方均表示不服,并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由于沒有特別法律規定,根據民事訴訟法有關法院受理案件的一般管轄原則,應當由被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因此,人民法院對第二種情況確定管轄并不困難,但是對于第一種和第三種情況,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并不在同一地區,且勞動者在當地沒有住所,用人單位應向哪個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呢?如果只能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由被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則弊端甚多:
第一,不方便訴訟與執行的進行。作為被訴人的用人單位不服勞動爭議仲裁裁決,應當向申訴人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起訴。而在勞動爭議案件中的很多證據均需用人單位提供,由于兩者是在不同的區域,因此受訴人民法院在收集證據時,并不便利。而當受訴人民法院作出判決后,如勞動者勝訴,需要申請執行時,人民法院仍要到用人單位所在地進行執行,也不方便,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違反了訴訟便利的原則。
第二,在某些情況下這種管轄難以確定。例如當事人在當地沒有固定住所地,特別是集體爭議的案件,當事人可能來自四面八方,更難以確定管轄。如果仍按被告所在地確定管轄,那只能由外來勞動者的戶籍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這顯然很合理。
第三,可能造成人民法院受理訴訟與受理執行重復立案。當事人在收到裁決書之日起的15日內均可向人民法院起訴,當用人單位起訴后,人民法院并不會立即立案,而有7天的期限決定是否立案。在這段期間內,仲裁裁決書超過了15天的期限,勝訴的一方有權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這時,由于申訴人不知道被訴人是否提起訴訟,因此會向被訴人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同樣,受理執行申請的人民法院也不知道被訴人是否已起訴。從表面看,仲裁裁決已超過了起訴的期限,因此該人民法院應當立案執行,這樣就造成了重復立案。
為了保障當事人的訴權救濟權,方便當事人起訴應訴,方便人民法院審理和執行,應盡快制定科學合理和富有效率的管轄原則,該管轄原則同樣應符合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條件。筆者認為,當事人因不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的仲裁裁決而提起訴訟的,可采取以下原則確定受案的人民法院:
一、由作出仲裁裁決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由于勞動爭議案件首先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受理,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根據《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的規定來確定管轄問題,確定了對勞動爭議案件行使管轄權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后,再根據這種管轄原則,確定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就非常容易。這使基層人民法院之間對勞動爭議案件的管轄更加明確,便于勞動爭議當事人行使訴權。[page]
二、由勞動合同簽訂地或者履行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根據合同法理論,合同爭議可由合同簽訂地或者履行地人民法院受理。這種確定管轄的原則由于便于當事人起訴、應訴及舉證,也便于法院取證,已為世界大部分國家所采用。勞動合同盡管不屬于民事主體之間簽訂的合同,但其基本特征卻是相同的,都是當事人之間為明確相互權利義務而訂立的協議。采用由勞動合同簽訂地或者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原則,同樣可起到與合同法的規定相同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