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遷鬧劇頻發物權法為何扛不過拆遷條例

導讀:
目前對個人財產保護最有權威的法律當數已經頒布并施行的《物權法》,然而遺憾的是,它卻與仍在施行的《城市拆遷管理條例》相沖突。于是,一個手持《物權法》,另一個高舉《條例》,各用各的法,各說各的話。拆遷雙方較勁抗爭的背后,實際上是法律與條例在打架。胳膊總是擰不過大腿,尤其反映在拆遷這事上,個人總是弱勢的一方。拆遷中反映出來的種種鬧劇,都讓《物權法》的“私人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和《憲法》的“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成一紙空文。那么拆遷鬧劇頻發物權法為何扛不過拆遷條例。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目前對個人財產保護最有權威的法律當數已經頒布并施行的《物權法》,然而遺憾的是,它卻與仍在施行的《城市拆遷管理條例》相沖突。于是,一個手持《物權法》,另一個高舉《條例》,各用各的法,各說各的話。拆遷雙方較勁抗爭的背后,實際上是法律與條例在打架。胳膊總是擰不過大腿,尤其反映在拆遷這事上,個人總是弱勢的一方。拆遷中反映出來的種種鬧劇,都讓《物權法》的“私人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和《憲法》的“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成一紙空文。關于拆遷鬧劇頻發物權法為何扛不過拆遷條例的法律問題,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房產糾紛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一名新西蘭國籍的上海女士,站在自家四層樓頂上用“汽油彈”與補償太低的強拆一方對抗(《經濟半小時》21日報道);昆明市螺螄灣批發市場上千商戶上街阻斷交通,抗議“沒有任何賠償”的拆遷(本報昨日7版報道);重慶奉節一六旬老人因拆遷補償金相差22萬元,一怒之下爬上自家一棵15米高的桉樹“窩居”3個半月(11月22日華西都市報)……
都是被“拆遷”鬧的!結果:同樣持新西蘭國籍的這位上海女士的丈夫,事后被判妨礙公務罪,祖傳私宅當場被鏟車鏟平;阻斷交通的上千商戶中的24名帶頭鬧事者,被警方帶離審查;樹上“窩居”的老人下地后,有報道說即被以涉嫌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刑拘……
就這幾起拆遷鬧劇的起因看,歸根結底牽涉的是利益問題。
雖然,表面上看是被拆遷方個人利益與拆遷方部門利益的博弈,但實際上折射出的是國家法律與地方法規的矛盾沖突,而且從中也反映出法律被部門利益無情“綁架”的苗頭,至少它讓人產生這樣一種憂慮。
面對鏟車的強拆,上海這幢被拆樓的女主人站在屋頂高喊:“你們是哪個法院的,有沒有法院的判決書?如果沒有,就是強占我的土地,侵犯我的財產。”可見房主也是知法的。目前對個人財產保護最有權威的法律當數已經頒布并施行的《物權法》,然而遺憾的是,它卻與仍在施行的《城市拆遷管理條例》相沖突。
于是,一個手持《物權法》,另一個高舉《條例》,各用各的法,各說各的話。拆遷雙方較勁抗爭的背后,實際上是法律與條例在打架。按理,國家法律大于行政法規,但是在目前的城市拆遷中,卻總有一只無形的手“插”在其中,那就是“權力”。
胳膊總是擰不過大腿,尤其反映在拆遷這事上,個人總是弱勢的一方。即便是擁有新西蘭國籍、識文知法的夫婦,最終也在消防高壓水槍下敗下陣來,那無權無勢的老農也只能用上樹“窩居”這一招了,用這種不是扔汽油瓶的“非暴力”方法抗爭。可是,位于上海市閔行區、建筑面積480平方米的一幢四層小樓的主人,卻只能獲賠每平方米761元的房屋重置補貼,以及1480元的土地補償,這總共67.3萬元的拆遷補償,按當下瘋狂的高房價,到哪里去買像樣的房子?還有昆明這家從業人員超過10萬的市場,被強行關閉后,在市場里人均投入了50萬元租金等費用的經營戶們,他們眼下的生計怎么維持?
我的腦子里突然冒出“弱肉強食”的成語。不是嗎?你扔汽油瓶,我有高壓水槍;你要“鬧事”,我就抓你。而吉林市臨江小區一拆遷戶更可憐,11月19日戶主趙老太去找臨時過渡房,73歲的老伴因拿不出6000元租房費想不開而尋短見,可有關部門不顧該家正在辦喪事,房子照拆不誤。這是何等的強權,何等的沒有人性。
拆遷中反映出來的種種鬧劇,都讓《物權法》的“私人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和《憲法》的“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成一紙空文。我贊同《經濟半小時》中有關法學專家的說法:在這場法律和法規之爭的背后,隱藏著一場利益之爭,面對靠土地拍賣來增加財政收入的地方政府,勢單力薄的老百姓拿的《物權法》實際上是一個被拆掉引信的手榴彈,沒有任何威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