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記未同居,彩禮應返還

導讀:
2月22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駁回王女士上訴,維持原判,準予王女士與張先生離婚,王女士給付張先生9000元彩禮款。被告現同意離婚,但彩禮錢及服裝款應作為精神補償費,不同意退還。二中院經審理認為,結婚登記后兩人未舉行結婚儀式,王女士一直居住在娘家,未到張先生家生活,兩人并未一起共同生活。王女士所述尚不足以充分有效地佐證雙方確在一起共同生活,故其拒絕返還彩禮禮金及要求張先生賠償精神損失費、青春損失費的主張缺乏事實及法律依據。那么登記未同居,彩禮應返還。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2月22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駁回王女士上訴,維持原判,準予王女士與張先生離婚,王女士給付張先生9000元彩禮款。被告現同意離婚,但彩禮錢及服裝款應作為精神補償費,不同意退還。二中院經審理認為,結婚登記后兩人未舉行結婚儀式,王女士一直居住在娘家,未到張先生家生活,兩人并未一起共同生活。王女士所述尚不足以充分有效地佐證雙方確在一起共同生活,故其拒絕返還彩禮禮金及要求張先生賠償精神損失費、青春損失費的主張缺乏事實及法律依據。關于登記未同居,彩禮應返還的法律問題,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婚姻家庭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基本案情介紹】
長先生與王女士領完結婚證便發生了矛盾,兩人不僅婚沒結成,反倒為離婚、返還彩禮走上法庭。2月22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駁回王女士上訴,維持原判,準予王女士與張先生離婚,王女士給付張先生9000元彩禮款。
2004年11月,北京市郊區23歲的張先生與外地農村22歲的王女士經人介紹相識。兩人訂親時,張先生親友給了王女士3000元禮錢,張先生父母給王女士弟弟200元,并給王女士買了幾件衣服。2004年12月14日兩人辦理、領取了結婚證。張先生給了王女士9000元彩禮錢。此后,雙方因舉行結婚儀式等問題產生矛盾,并未同居生活。
2005年8月,張先生訴至一審法院稱,自己為婚事花費了大量財力、精力,王女士領完結婚證后開始冷落自己,還嫌張先生家太窮,不同意舉行結婚儀式,并稱等三年后戶口轉過來再結婚。現在,自己即使與王女士結婚也無幸福可言,故要求與王女士離婚,并要求被告退還1.22萬元彩禮錢及2000元送禮、買服裝錢。
王女士稱,雙方相識一個月后,張先生即要求領取結婚證,但未提出舉行儀式一事。被告現同意離婚,但彩禮錢及服裝款應作為精神補償費,不同意退還。訴訟中,雙方就離婚達成協議,對退還彩禮、服裝費等未能達成協議。
【法院審理】
一審法院經審理判決后,王女士不服,上訴到二中院。
二中院審理中,王女士稱領取結婚證至2005年6月,張先生平時多與自己在娘家居住,雙方曾多次發生關系,自己還因此做了流產手術。為此,要求張先生賠償2萬元名譽損失費、2萬元精神損失費、5萬元青春損失費、1500元誤工費。而張先生對與王女士在其娘家居住及發生關系則予以否認,并表示訴訟時才知道王女士做過手術。要求王女士賠償2萬元精神損失費。
二中院經審理認為,結婚登記后兩人未舉行結婚儀式,王女士一直居住在娘家,未到張先生家生活,兩人并未一起共同生活。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條“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確未共同生活的,當事人請求返還按照習俗給付的彩禮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的規定,王女士應返還張先生彩禮禮金。王女士所述尚不足以充分有效地佐證雙方確在一起共同生活,故其拒絕返還彩禮禮金及要求張先生賠償精神損失費、青春損失費的主張缺乏事實及法律依據。王女士要求張先生賠償名譽損失及誤工費,因其在一審中未提出主張,故不宜直接處理。
【相關法規】
《婚姻法》司法解釋(二):
(一)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的;
(二)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確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給付并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
適用前款第(二)、(三)項的規定,應當以雙方離婚為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