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綢繆”的債務風險

導讀:
顯然,銀行部門在監管壓力下正通過各種方式吸收資金,而監管部門也不斷收緊資金流出的閥門,比如對地方融資平臺、城市債以及信托產品的抑制,“多進少出”日趨明朗。應該說,目前中國銀行業很低的不良貸款率是順周期的產物,即在過去的十年,中國資產價格、外匯儲備、投資規模以及信貸規模不斷上漲,銀行信貸分母不斷擴大,經濟增長令壞賬減少并在比例上驚人的降低,其中包括一些債務通過“借新還舊”的方式不斷延期。我們認為,中國必須吸取此前應對危機的教訓,防止盲目刺激。那么“未雨綢繆”的債務風險。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顯然,銀行部門在監管壓力下正通過各種方式吸收資金,而監管部門也不斷收緊資金流出的閥門,比如對地方融資平臺、城市債以及信托產品的抑制,“多進少出”日趨明朗。應該說,目前中國銀行業很低的不良貸款率是順周期的產物,即在過去的十年,中國資產價格、外匯儲備、投資規模以及信貸規模不斷上漲,銀行信貸分母不斷擴大,經濟增長令壞賬減少并在比例上驚人的降低,其中包括一些債務通過“借新還舊”的方式不斷延期。我們認為,中國必須吸取此前應對危機的教訓,防止盲目刺激。關于“未雨綢繆”的債務風險的法律問題,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債權債務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顯然,銀行部門在監管壓力下正通過各種方式吸收資金,而監管部門也不斷收緊資金流出的閥門,比如對地方融資平臺、城市債以及信托產品的抑制,“多進少出”日趨明朗。這與危機以來大肆放貸是截然相反的過程。
在經濟刺激計劃實施后,過多的債務正在醞釀風險,它們在地方政府債務、銀行信貸與資產價格這一鏈條上潛伏并日益膨脹。地方政府債務、地產開發與房產抵押貸款占據了中國銀行信貸很大比例,大都以土地或房產為抵押。在過去數年,資產價格的不斷上漲產生了一種錯覺,就是借債(貸)是安全且有利可圖的。然而,一旦資產價格逆轉,銀行就會承受壞賬壓力,金融機構面臨惜貸以及出售資產補充資本金的壓力,這將凍結流動性,并帶領經濟進入螺旋式的下降周期,這也是美國次貸危機的基本邏輯。
這意味著,目前的地產調控對信貸安全構成壓力,而更為關鍵的問題是地產價格未來走勢。如果認為目前地產泡沫化,那么,抑制信貸流向資產領域或減少以資產為抵押的信貸就成為重要任務,尤其是以土地為抵押的地方政府信貸。目前,宏觀調控只是令地產交易量萎縮,但沒有對房價構成影響。
房價不僅僅是炒作風險,更需辨別中國能否支撐房價繼續攀高。一種觀點認為,房價是貨幣現象,而中國未來的貨幣發行仍將高速增長,因此,房價會繼續上漲。但是,這種觀點并沒有考慮到即將逆轉的人口結構、保障房供應、城市化率以及住宅是否過剩等因素,尤其是沒有考慮到資本是否外流等問題。事實上,除了一線城市增量住宅可能會被富人全部投資并推高價格外,中國大部分二三線城市住房供應面臨過剩。中國房地產業的頂部已經來臨,在中國經濟增長面臨減緩并艱難轉型的過程中,房價沒有理由繼續攀升,這意味著資產抵押貸款存在風險。
然而,風險不只來自資產價格的趨勢,還有中國粗放式發展的周期結束。應該說,目前中國銀行業很低的不良貸款率是順周期的產物,即在過去的十年,中國資產價格、外匯儲備、投資規模以及信貸規模不斷上漲,銀行信貸分母不斷擴大,經濟增長令壞賬減少并在比例上驚人的降低,其中包括一些債務通過“借新還舊”的方式不斷延期。然而,一旦中國資金推動的增長發生逆轉,就會出現資產價格下跌、資本外流、產能過剩惡化等,那些隱藏的壞賬就會跳出來,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
因此,目前的銀行業逆周期管理實屬未雨綢繆,多進少出,預防寒冬。但是,監管造成的流動性緊縮也會對實體經濟產生牽制力,從而事實上造成經濟增長的緩慢回落,這就是逆周期監管的結果,也是防范風險的必由之路。目前,一些新的數據預示經濟增長或會降速,但仍遠遠高于8%,就有人開始擔心蕭條,大呼放松調控,繼續刺激。我們認為,中國必須吸取此前應對危機的教訓,防止盲目刺激。金融機構正在大力吸收資金儲備,如果用來刺激,反而醞釀更大問題。而且,以貨幣刺激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這注定若繼續負債則難以收回。
市場皆知中國的發展模式已經到了必須轉型的時候,若現在只顧眼前而放松政策,必會導致有權力背景的部門或企業大肆瘋搶金融資源,惡化經濟形勢。依靠資金推動的增長與龐氏騙局類似,一旦逆轉,將是毀滅性的。因此,為了中國長期的經濟安全與可持續增長,經濟軟著陸并推動轉型是最優的選擇。這意味著,中國的資產價格與經濟增長必須回落到適當的水平。
當然,僅僅緊縮流動性的做法也有待商榷。其一,中國真實的債務水平要遠遠高于名義水平,這既包括地方隱性債務、中央赤字,還包括中投、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等巨額債息,而社保基金缺口就有10萬億元,如果經濟增長放緩,包括國有商業銀行壞賬在內的綜合債務水平將被放大。因此,目前急需減少行政開支以作預防,尤其是不合理的行政成本(比如三公消費)。其次,由于中國管制利率,不能反映風險水平,通過數量工具遏制放貸,很容易把正常需求也給抑制并變相大幅提高他們的融資成本;相反,那些有權力資源的企業或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得到廉價的資金繼續揮霍。因此,在數量緊縮一定程度后應放開利率,以反映市場的風險水平,并降低正常企業的融資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