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股權激勵的股權,公司股權激勵方案怎么樣

導讀:
但是由于企業在股權激勵方案設計之初,往往忽略了將方案與企業后續選擇的上市路徑相協調,從而使得激勵實行起來與預期效果存在偏差,反而增加了公司運轉的摩擦和隱性成本,股權激勵的利與弊有利于緩解公司面臨的薪酬壓力,有利于降低職業經理人的&ldquo,企業開始設計員工股權激勵方案,往往是公司上市前的關鍵一步,實踐證明,實施股權激勵計劃后,由于員工的長期價值能夠通過股權激勵得到體現,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會大幅提高,同時,由于股權激勵的約束作用,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度也會有所增強。
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方案怎么做比較好?
企業開始設計員工股權激勵方案,往往是公司上市前的關鍵一步。但是由于企業在股權激勵方案設計之初,往往忽略了將方案與企業后續選擇的上市路徑相協調,從而使得激勵實行起來與預期效果存在偏差,反而增加了公司運轉的摩擦和隱性成本。
例如,與A股市場相比,港股市場對股權激勵的相關規定更加靈活。從授予價格上看,A股主板通常要求限制性股票(RSU)的授予價格不得低于激勵計劃草案公布前1、20、60或者120個交易日的公司股票交易均價的50%,而港股對限制性股票的授予價格則不設要求。
此外,A股市場規定:上市前制定的股權激勵計劃,自行權日起三年內不能減持;上市后的激勵計劃則需要遵守12個月限售期,且每期可行權或解除限售比例不得超過獲授總額50%的規定。同樣地,港股市場對激勵股份限售和減持等相關舉措不設任何要求。
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方案設計需要根據企業上市地的選擇及企業的實際情況量體裁衣。
股權激勵的利與弊
有利于緩解公司面臨的薪酬壓力,有利于降低職業經理人的“道德風險”,有利于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實現自身價值。但如果員工不想繼續干下去,甚至與公司實際控制人鬧翻,那么會變為對自己很不利的反對者。
(1)利:股權激勵有利于緩解公司面臨的薪酬壓力。由于絕大大多數非上市公司都屬于中小型企業,他們普遍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因此,通過股權激勵的方式,公司能夠適當地降低經營成本,減少現金流出。與此同時,也可以提高公司經營業績,留住績效高、能力強的核心人才。
對原有股東來講,實行股權激勵有利于降低職業經理人的“道德風險”,從而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非上市公司往往存在一股獨大的現象,公司的所有權與經營權高度統一,導致公司的“三會”制度等在很多情況下形同虛設。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公司的經營權將逐漸向職業經理人轉移。由于股東和經理人追求的目標是不一致的,股東和經理人之間存在“道德風險”,需要通過激勵和約束機制來引導和限制經理人行為。
對公司員工來講,實行股權激勵有利于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實現自身價值。中小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人才的流動問題。由于待遇差距,很多中小企業很難吸引和留住高素質管理和科研人才。實踐證明,實施股權激勵計劃后,由于員工的長期價值能夠通過股權激勵得到體現,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會大幅提高,同時,由于股權激勵的約束作用,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度也會有所增強。
(2)弊:直接持股激勵程度最強,時效最長。因為他們是擁有自主投票權的正式股東,真正成為了公司的所有者之一,他的努力可以很大程度上轉變為自己的利益。但是劣勢在于如果他不想繼續干下去,甚至與公司實際控制人鬧翻,那么會變為對自己很不利的反對者,而且只要他不出售自己的股權,對他沒有任何約束力,除非有任何事先約定。通常而言我們會建議制定制度,參與了激勵但后來離職的人員應當將其股份以適當的價格退出。對于被激勵的高管,如果想要在此有所長遠發展,直接持股無疑是最為適當的。對于公司來說,直接持股需要進行工商變更登記,如果是非上市公司這一程序相對較為復雜。如果是有限公司的法律結構,股東的進出通常需要股東會決策程序,非常繁瑣。
一般操作中有虛擬股分紅獎勵和實股獎勵兩種。其利的方面,有助于經營者關注企業凈資產的增長,因為只有凈資產增值,所得的獎勵股才會增值或才會獲得更多的分紅。弊的方面,可能導致經營者過度關注企業的凈資產的增長,而出現一些人為操縱企業資產負債表現的情況,比如:盡量降低對外借款,以減少負債,增加凈資產。另外長期使用這一措施可能導致企業股權結構被分解的支離破碎。
求小公司股權激勵方案
小公司股權激勵方案主要有市場選擇機制激勵、市場評價機制激勵、控制約束機制激勵、綜合激勵機制激勵以及政策環境激勵。
1、市場選擇機制激勵,
充分的市場選擇機制可以保證經理人的素質,并對經理人行為產生長期的約束引導作用。以行政任命或其他非市場選擇的方法確定的經理人,很難與股東的長期利益保持一致,很難使激勵約束機制發揮作用。
2、市場評價機制激勵,
沒有客觀有效的市場評價,很難對公司的價值和經理人的業績作出合理評價。在市場過度操縱、政府的過多干預和社會審計體系不能保證客觀公正的情況下,資本市場是缺乏效率的,很難通過股價來確定公司的長期價值,也就很難通過股權激勵的方式來評價和激勵經理人。
3、控制約束機制激勵,
控制約束機制是對經理人行為的限制,包括法律法規政策、公司規定、公司控制管理系統。良好的控制約束機制,能防止經理人的不利于公司的行為,保證公司的健康發展。
4、綜合激勵機制激勵,
綜合激勵機制是通過綜合的手段對經理人行為進行引導,具體包括工資、獎金、股權激勵、晉升、培訓、福利、良好工作環境等。
5、政策環境激勵,
政府有義務通過法律法規、管理制度等形式為各項機制的形成和強化提供政策支持,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不合適的政策將妨礙各種機制發揮作用。
注意事項:
1、公司的股東和管理層往往是重疊的,所以很少需要考慮股東和管理層之間的股權分配,只需要考慮股東之間的股權分配。確立股權分配時需要考慮三個因素:股東于資源層面的貢獻、股東于公司治理層面的把控、公司未來的融資造血空間。
2、公司股權激勵計劃的重要依據之一就是各股東出資情況,但這并非唯一依據。公司股權激勵計劃往往跟出資比例不是一致的。有的創業公司會采用陰陽協議的形式,
即一方面通過簽署相關協議來明確不和出資比例一致的各股東股權,另一方面按照出資比例來完成工商登記,但這種行為的法律風險很大,公司以后涉及了訴訟,股東的權益將很難得到法律保護。
股權激勵方案設計
股權激勵主要是通過附條件給予員工部分股東權益,使其具有主人翁意識,從而與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促進企業與員工共同成長,從而幫助企業實現穩定發展的長期目標。現在,就來看看以下兩篇關于股權激勵方案設計吧!
股權激勵方案設計要點及協議要點
一、權利界定
股權激勵需首先明確激勵股權的性質和限制,在確保激勵效果的同時,對潛在風險進行有效防范。股權乃公司基石,一旦發生糾紛,嚴重之時足以動搖公司根基。
二、權利成熟
相對現金獎勵而言,股權激勵可以節省公司的現金支出,同時具有長效機制:公司利益與員工從此建立長遠聯系,公司業績的增長對于員工而言同樣存在未來回報。基于這種歸屬感,員工更具有做出出色成績的工作內心驅動。
三、權利授予
虛擬股權的授予,源自持股股東股權所對應的收益,只需要公司、持股股東、激勵對象簽署一份三方協議,明確授予激勵對象的分紅權的比例與每期分紅的計算方式即可。
四、考核機制
激勵股權授予之后,必須配套考核機制,避免出現消極怠工,坐等分紅的情形。考核機制可能因不同崗位而異,有很多計算細節,不必在股權激勵協議中詳舉,而是公司與激勵對象另外簽署的目標責任書,作為股權激勵協議的附加文件。
五、權利喪失
保持公司核心成員穩定,實現公司商業目標,是股權激勵的主要目的。激勵股權的存續與激勵對象的職能具有一致性,在這一點上發生分歧,公司商業目標無以實現,股權激勵理應終止。
激勵股權喪失之后,需做相應善后處理:
普通股權激勵,實質是附條件的股權轉讓,依據在轉讓協議中約定的強制回購條款,按照激勵對象的認購價格回購,避免離職員工繼續持有公司股權,影響公司正常經營管理;同時由激勵對象配合完成修改公司章程、注銷股權憑證等變更工商登記事項,若僅在公司內部處理則不具對抗第三人的公示效力。
虛擬股權激勵,實質是激勵對象與公司、大股東之間的一份三方協議,效力局限于內部。一旦觸發協議中的權利喪失條件,可以直接停止分配當期紅利,按照協議約定的通知方式單方面解除即可;已經分配的紅利,是過去公司對員工貢獻之認可,不宜追回。
混合股權激勵,實質是由虛擬股權激勵向普通股權激勵的過渡,尚未完成工商登記,已經簽署的內部協議對公司具有約束力。故而公司與激勵對象在簽署相應的解除協議后,退回激勵對象已繳認購對價,并停止分紅。
六、權利比例
激勵股權的授予比例,應考慮公司當下的需求,預留公司發展的空間,同時注意激勵成本。
普通股權激勵不用公司出錢,甚至可以獲得現金流入,看似成本較低的激勵方式,實則在支付公司的未來價值。
虛擬股權激勵雖不直接消耗普通股權,但在激勵實施之后,第一期的授予的方式、授予比例、行權條件等,對后續的激勵多少會產生標桿作用。
股權激勵要注意什么?
第一,要避免水土不服
水土不服就是作為老板,設計的方案一定是自己能都駕馭,如果是“任正非式的老板”,那么設計的方案就以分紅為主,年底都能就能兌現分紅。如果是“馬云式的企業家”,激勵政策就多以增值權為主。
第二,能否實現機制的流動
這是股權激勵制度區別于薪酬制度最大的不同,薪酬政策是由人力資源部編寫的,他在編寫的過程中沒有征求其他部門的意見,或者很少考慮商業模式或者其他層次的問題,但是股權激勵制度是由董事會主導并編寫的,這是公司的最高戰略決策部,在制定方案和政策的時候一定會通盤考慮公司的經營模式、營銷策略、研發、生產,以及售后等等。
五個股權激勵方案設計的重點
第一,要看公司有沒有資格搞股權激勵
在這方面,新三板對掛牌公司尚無規定,此時應該參考證監會關于上市公司的規定。具體來說,如果最近一年上市公司的審計報告中有否定意見或是不能表達意見,或最近一年被證監會行政處罰的,公司就不能搞股權激勵。所以公司一定要注意,審計報告不要打補丁,要盡量避免被處罰。
第二,業績設定
股權激勵的核心目的是把員工和控股股東或大股東的利益捆綁在一起,實現公司業績和個人業績的捆綁,否則股權激勵就背離了其本意。所以,股權激勵是否有效的標志之一就是看有沒有業績設定。
第三,要考慮股權激勵的數量和預留的問題
對于這個問題,針對上市公司的有關規定里說得非常清楚:股權激勵總數不能超過公司總股本的10%,單一激勵對象不能超過總股本的1%。上市公司一般體量比較大,10%股份的量是非常大的,一般來說,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方案里面超過5%的都很少。
第四,要考慮擬股權激勵的對象是否具備資格
目前新三板沒有這方面的規定,而針對上市公司的規定是: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核心技術業務人員以及公司認為應當激勵的其他員工可以獲得股權激勵,但不應該包括獨立董事。新三板掛牌公司可以參考新三板對增發對象的設計,即對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核心人員實施股權激勵。
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原則上不能成為激勵對象,因為股權激勵是想讓員工與大股東的利益趨于一致,如果激勵實際控制人,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第五,要考慮是用期權還是股票來激勵
在企業屬于有限責任公司或是掛牌之前,可以直接用股票來激勵。特別在公司沒有引入PE的時候,股份沒有市場價,不需要做股份支付,那時也不是公眾公司,也無須會計師監管,通常情況下可以直接使用股票作為股權激勵,用代持也可以。
13個股權激勵方案設計的重點
設計股權激勵方案要考慮很多問題,考慮完這些問題后是不是就會設計方案了?這也不好說,但考慮完這些問題以后,起碼會得到一個方向。
第一,要考慮企業的發展階段和資本市場的階段。
如果企業已經掛牌了,這時要搞股權激勵適合用股票期權或者限制性股票。早期的時候通常是直接給團隊發股票,這時分配一定要慎重,因為分出去就收不回來了,公司早期發展變化會比較大,創業團隊人員進出頻繁,一旦股權給出去了,人走了比較麻煩,后來了的人怎么辦,都需要仔細考慮。
第二,要看公司有沒有資格搞股權激勵。
在這方面,新三板對掛牌公司尚無規定,此時應該參考證監會關于上市公司的規定。具體來說,如果最近一年上市公司的審計報告中有否定意見或是不能表達意見,或最近一年被證監會行政處罰的,公司就不能搞股權激勵。所以公司一定要注意,審計報告不要打補丁,要盡量避免被處罰。
第三,要考慮擬股權激勵的對象是否具備資格。
目前新三板沒有這方面的規定,而針對上市公司的規定是: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核心技術業務人員以及公司認為應當激勵的其他員工可以獲得股權激勵,但不應該包括獨立董事。新三板掛牌公司可以參考新三板對增發對象的設計,即對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核心人員實施股權激勵。
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原則上不能成為激勵對象,因為股權激勵是想讓員工與大股東的利益趨于一致,如果激勵實際控制人,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第四,要考慮是用期權還是股票來激勵。
在企業屬于有限責任公司或是掛牌之前,可以直接用股票來激勵。特別在公司沒有引入PE的時候,股份沒有市場價,不需要做股份支付,那時也不是公眾公司,也無須會計師監管,通常情況下可以直接使用股票作為股權激勵,用代持也可以。
第五,要考慮股權激勵的數量和預留的問題。
對于這個問題,針對上市公司的有關規定里說得非常清楚:股權激勵總數不能超過公司總股本的10%,單一激勵對象不能超過總股本的1%。上市公司一般體量比較大,10%股份的量是非常大的,一般來說,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方案里面超過5%的都很少。這涉及一個平衡的問題,激勵股份發得多,股份支付就多,對公司的利潤影響就會很大,每股盈余(EPS)會大幅下降。
第六,要考慮是讓員工直接持股還是通過持股平臺持股。
就目前而言,新三板掛牌企業的持股平臺是不能參與定增的(詳見第八講"關于持股平臺新規的學習和討論"),包括員工的持股平臺也不能參與定增,持股平臺參與定增設計的股權激勵方案目前是走不通的。當然,市場上也有人在呼吁,對于員工的持股平臺政策應該網開一面。
第七,要考慮股票的來源與變現的問題。
對于股票的來源,新三板沒有規定,新三板股票的來源無外乎是增發或轉讓。
第八,股權激勵的定價和鎖定期。
股權激勵就是為了激勵,拿激勵的人得有好處,如果現在股票有公允價,直觀來說,股權激勵的股票價格就是在公允價上打個折,這就是限制性股票的邏輯,如果現在股票10塊,我給你打個5折,讓你5塊錢買,這個差價就是激勵。上市公司用于股權激勵限制性股票的價格是有明確規定的,就是激勵計劃草案公布前1個交易日收盤價或者前20天(60、120,括號里是新規可以選擇的)平均收盤價較高者,然后最多打5折。根據新規,你也可以用其他方式定價,但是發行人和券商要做合理性的專項說明。
第九,員工持股計劃與股權激勵的區別。
股權激勵與員工持股計劃,這二者區別何在?這里我們談到的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計劃都是指狹義的概念,對應的是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和《關于上市公司實施員工持股計劃試點的指導意見》中對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計劃的規定。
第十,稅務問題。股權激勵最終一定要兌現股權收益,而股權收益一定會涉及繳稅問題。
所以,我們在設計股權激勵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好被激勵對象的稅收問題。1.個人所得稅。2.有限合伙企業的稅率問題。3.有限公司的稅率問題。
第十一,業績設定。
股權激勵的核心目的是把員工和控股股東或大股東的利益捆綁在一起,實現公司業績和個人業績的捆綁,否則股權激勵就背離了其本意。所以,股權激勵是否有效的標志之一就是看有沒有業績設定。
第十二,股權激勵方案需要行政許可嗎?
根據《公司法》,股權激勵由公司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批準,目前規則,上市公司得到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計劃均無須證監會批準。新三板目前沒有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計劃的具體指南,在董事會公告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計劃后并發出召開股東大會通知后,股轉目前會事后審核該方案,如果股轉認為必要,會發出問詢,在回復問詢的期間要暫停股東大會召開流程,待股轉對問詢回復滿意修改發行方案后后,才能再發出股東大會通知。
第十三,在新三板現行體制下股權激勵方案設計的注意事項。
在新三板股權激勵細則還沒有出臺的情況下,實施股權激勵前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1.期權方案行不行得通。
2.回購能不能操作。
3.以什么方式持股。
公司想做股權激勵,股權如何分配
通常是在公司融A輪左右時,核心團隊會跟投資人討論員工激勵期權池的比例。事實上,這個階段考量員工激勵期權池的大小其實沒有特別多的科學依據,主要參考市場普遍的實踐以及公司本身的股權結構。
如果公司是單一大股東,那可能激勵池子會大一點,如果創始團隊人員比較多,而且每個創始人分的股份還比較平均,池子可能就會比較小一點。通常首次預留的期權池占比是5-15%,而TMT行業一般是10-15%。如果是A輪融資,有可能投資人會要求激勵池是在投前劃分出來的,除非創始團隊有更高的議價能力,是市場上炙手可熱的項目。
預留出期權池之后,就是激勵如何發放的問題。富途ESOP專家表示,通常企業在上市前,在形成規范的股權激勵機制的前提下,公司每年會釋放2-4%的期權,所以如果一開始預留10-15%的期權池,一般是五年左右就會發完。如果公司上市很快,那可能員工激勵池當中有一部分還沒用完就上市了。也有挺多公司,第一個激勵池已經用完了,但還沒有上市,為了支撐的持續激勵,那就需要跟股東協商擴充激勵池,修訂舊計劃或審議通過新的計劃。
通常再次設置期權池的時間點會選擇在公司有新融資的時候。新的期權池大小既取決于公司的發展需要,也和老股東的想法相關。如果公司基本面很好,在融資談判中處于強勢,可以要求新投資人先投進來,投了之后所有的股東再新成立一個期權池;如果是投資方比較強勢,那公司可能就要在融資前把新的期權池勻出來再融資。
綜合考慮上市前期權池的總量以及上市節奏,在科技類公司中,市場常見的上市前累計授予總量為10%(境內)-15%(境外)。富途ESOP提醒,但這個數據,在不同行業間有較大差異。
企業的股權激勵方案有哪些?
股權激勵期權激勵是企業吸引人才與提升員工積極性的常見手段,但落地操作并不簡單。其方案設計與實施需結合公司的企業文化、主營業務內容、組織結構、股權架構、公司發展情況等內容統籌規劃、科學計算、縝密安排,確保股權激勵可根據公司的發展動態調整。
企業的股權激勵方案設計一般需要考慮以下問題:
定目的與定人:哪些人應該給期權?哪些人不應該給期權?
定股:我想挖一個高管,承諾給他期權,但是他想要限制性股權,這兩者有什么區別?
定時:什么時候做期權激勵比較合適?
定源:期權池的股權來源是由大股東轉讓嗎?還有其他方法嗎?
定量:我要為員工預留多少股權比例的期權池?對于不同崗位發放期權有沒有行業標準?
定價:行權價格如何約定?
定規:新招來的高管入職多久授予期權比較合適?
定變:股權激勵給多了,員工表現不達預期怎么辦?
定機制:拿到股權的員工要離職怎么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