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簽訂抵押合同是否需要公證以及哪些事項可以進行公證

導讀:
哪些事項可以進行公證?在當事人之間達成的交易中,如果規定了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債務人才給付標的物時,當事人可以約定,預先將給付標的物的全部或一部分提存到公證機構,待條件具備時,再由公證機構將給付標的物交付債權人。那么個人簽訂抵押合同是否需要公證以及哪些事項可以進行公證。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哪些事項可以進行公證?在當事人之間達成的交易中,如果規定了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債務人才給付標的物時,當事人可以約定,預先將給付標的物的全部或一部分提存到公證機構,待條件具備時,再由公證機構將給付標的物交付債權人。關于個人簽訂抵押合同是否需要公證以及哪些事項可以進行公證的法律問題,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債權債務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公證是公證機構根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申請,按照法定程序證明民事法律行為、法律事實和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的活動,個人簽訂的抵押合同是否需要公證呢?對于這個問題很多人不清楚,所以下面催天下小編為大家解答。
1、合同是否需要公證,常見的有兩種:
一是不經公證不能進行實際操作的情況(注意:不是無效),例如房地產的贈與合同,需要公證以后才能過戶,不然贈與合同雖然有效,但房地產交易監管部門不讓你過戶;
二是合同雙方當事人認為需要公證的,所以,你的問題主要在你需不需要公證而不是合同本身需不需要公證。
2、公證后的合同在效力上與沒經公證的合同一樣,并非公證后的合同約束力就更強,區別主要在就合同發生爭議后,經公證的合同在證據證明力上比非經公證的合同要高。如果沒有發生爭議,就基本看不出區別了。
3、合同的精準與否以及專業與否,和是否經過公證無關,這兩點主要和合同條款的撰寫有關,如果想條款用語精準、專業還是去找律師來做比較好;
公證主要是證明該合同的真實性及合法性。
因此,個人簽訂的抵押合同是否需要公證根據具體情況來定。
哪些事項可以進行公證?
1、證明法律行為
法律行為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關系的行為。
證明法律行為是公證機構最基本、最主要的一項業務。常見的法律行為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繼承;
②收養和認領親子;
③各種單方法律行為。如遺囑、委托、贈與、聲明、承諾等;
④包括招標投標、拍賣、抽簽、搖獎等特定和不特定多數人參加的現場活動;
⑤各種民事協議。如贈與,財產分割,婚前財產約定,賠償,民間借款,贍養、遺贈撫養等協議;
⑥各種經濟合同。主要包括房屋買賣合同、各種租賃、承包合同、貸款合同、抵押合同、股權、設備、技術轉讓合同等;
2、證明有法律意義的事實
有法律意義的事實是指除法律行為之外,對當事人設立、變更、終止法律關系有一定影響的客觀事實。公證機構所證明的有法律意義的事實主要有:
①法律事件。如出生、死亡、不可抗力、自然災害、意外事件等;
②其他法律事實。如親屬關系、婚姻狀況、學歷、經歷、職稱、身份等。
3、證明有法律意義的文書
有法律意義的文書是指在法律上具有特殊意義或作用的文件、證書、各種文字材料的總稱。
公證機構所證明的法律文書主要有:法人營業執照、董事會決議、專利注冊證書、商標注冊證書、公司章程、各種表格、記錄、紀要等。
4、賦予債權文書以強制執行效力
按照有關規定,公證機構可對經過公證的,以給付一定貨幣、物品或有價證券為內容的,并有債務人不履行義務時應受強制執行意思表示的,無疑義的債權文書,證明其有強制執行效力。
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文書中所規定的義務時,債權人可以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八條的規定,直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5、保全證據
即公證機構應當事人的申請,在訴訟發生之前對可能滅失、毀損或以后難以收集到的證據,采取一定的措施,先行予以收集、固定并保管的活動。
6、提存
提存是指債務已到清償期限,如果由于債權人方面的原因而使債務人無法履行其給付義務時,債務人將給付標的物提交于公證機構,而后由公證機構轉交于債權人的行為。隨著市場的逐步發展,目前的提存已經突破了上述傳統的提存概念。
在當事人之間達成的交易中,如果規定了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債務人才給付標的物時,當事人可以約定,預先將給付標的物的全部或一部分提存到公證機構,待條件具備時,再由公證機構將給付標的物交付債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