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的刑事責任是怎樣的

導讀:
對于共同犯罪而已,其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有預謀的共同實施犯罪,在對共同犯罪進行量刑處罰的時候,就需要區分其中的主犯、從犯、脅從犯以及教唆犯。接下來,小編為你介紹共同犯罪的刑事責任是怎樣的。主犯是共同犯罪中的核心人物,沒有主犯就不可能成立共同犯罪。
對于共同犯罪而已,其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有預謀的共同實施犯罪,在對共同犯罪進行量刑處罰的時候,就需要區分其中的主犯、從犯、脅從犯以及教唆犯。接下來,小編為你介紹共同犯罪的刑事責任是怎樣的。主犯是共同犯罪中的核心人物,沒有主犯就不可能成立共同犯罪。關于共同犯罪的刑事責任是怎樣的的法律問題,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刑事辯護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對于共同犯罪而已,其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有預謀的共同實施犯罪,在對共同犯罪進行量刑處罰的時候,就需要區分其中的主犯、從犯、脅從犯以及教唆犯。根據他們在犯罪過程中起的不同作用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接下來,小編為你介紹共同犯罪的刑事責任是怎樣的。
一、主犯及其刑事責任
根據第26條第1款的規定,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主犯包括兩類:一是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犯罪分子,即犯罪集團中的首要分子;二是其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即除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以外的在共同犯罪中對共同犯罪的形成、實施與完成起決定或重要作用的犯罪分子。犯罪分子是否起主要作用,應從主客觀方面進行綜合判斷。對主犯的認定,應以共犯人的主客觀事實為依據,以刑法第26條的規定為準繩,不能任意擴大或者縮小主犯的范圍。
對于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即除了對自己直接實施的具體犯罪及其結果承擔刑事責任外,還要對集團成員按該集團犯罪計劃所犯的全部罪行承擔刑事責任。但首要分子對于集團成員超出集團犯罪計劃(集團犯罪故意)所實施的罪行,不承擔刑事責任。
對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應分為兩種情況處罰:對于組織、指揮共同犯罪的人,應當按照其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對于沒有從事組織、指揮活動但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人,應按其參與的全部犯罪處罰。
二、從犯及其刑事責任
根據刑法第27條第1款的規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從犯包括兩種人:一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即對共同犯罪的形成與共同犯罪行為的實施、完成起次于主犯作用的犯罪分子;二是在共同犯罪中起輔助作用的犯罪分子,即為共同犯罪提供有利條件的犯罪分子,通常是指幫助犯。
從犯是相對于主犯而言的。主犯是共同犯罪中的核心人物,沒有主犯就不可能成立共同犯罪。在共同犯罪中,只有主犯(須二人以上)沒有從犯的現象是存在的,而只有從犯沒有主犯的現象則不可能存在。
從犯也應對自己參與的全部犯罪承擔刑事責任,但根據刑法第27條第2款的規定,對于從犯,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三、脅從犯及其刑事責任
根據刑法第28條的規定,脅從犯是被脅迫參加犯罪的人,即在他人威脅下不完全自愿地參加共同犯罪,并且在共同犯罪中起較小作用的人。如果行為人起先是因為被脅迫而參加共同犯罪,但后來發生變化,積極主動實施犯罪行為,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則不宜認定為脅從犯。由于脅從犯是共犯人的一種,具有犯罪故意與犯罪行為,故行為人身體完全受強制、完全喪失意志自由時實施的某種行為,以及符合緊急避險條件的行為,不成立脅從犯。
對于脅從犯,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四、教唆犯及其刑事責任
(一)教唆犯的條件
教唆犯是指以授意、慫恿、勸說、利誘或者其他方法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人。成立教唆犯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1.教唆犯所教唆的對象(即被教唆的人)必須是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否則不成立教唆犯,而成立間接正犯。例如,乙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且精神正常,如果甲教唆乙殺人,甲便是教唆犯;如果甲教唆乙盜竊,甲則是間接正犯(刑法第17條第2款)。
2.必須有教唆行為。教唆行為的實質是引起他人的犯罪故意。如果教唆行為引起了被教唆人的犯罪故意,被教唆人進而實施了被教唆的犯罪行為,則教唆行為與被教唆人的犯罪行為構成共同犯罪;如果教唆犯實施了教唆行為,但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則教唆犯與被教唆的人不成立共犯,但教唆犯仍然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教唆行為的形式沒有限制,既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還可以是示意性的動作(手勢、眼神等)。教唆行為的方式多種多樣,如勸告、囑托、哀求、指示、利誘、慫恿、命令、威脅、強迫,等等。但如果威脅、強迫達到了使被教唆人喪失意志自由的程度,則成立間接正犯。教唆行為必須是唆使他人實施較為特定的犯罪的行為,讓他人實施完全不特定的犯罪的,難以認定為教唆行為。但是,只要所教唆的是較為特定的犯罪,即使該犯罪的對象還不存在,而是以出現對象為條件的,也不失為教唆行為。例如,教唆懷孕的婦女在分娩后殺死嬰兒的,也成立教唆行為。教唆行為的成立不要求行為人就具體犯罪的時間、地點、方法、手段等作出指示。
3.必須有教唆故意。教唆犯只能由故意構成,過失不可能成立教唆犯。一般來說,教唆犯認識到自己的教唆行為會使被教唆人產生犯罪故意進而實施犯罪,認識到被教唆人實施的犯罪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希望或者放任被教唆人實施犯罪行為及其危害結果的發生。
(二)教唆犯的認定
1.對于教唆犯,應當按照他所教唆的罪定罪,而不能籠統地定為教唆罪,如教唆他人犯的,定搶劫罪;教唆他人犯放火罪的,定放火罪。如果被教唆的人將被教唆的罪理解錯了,實施了其他犯罪,或者在犯罪時超出了被教唆之罪的范圍,教唆犯只對自己所教唆的犯罪承擔刑事責任。
2.對于間接教唆的也應按教唆犯處罰。間接教唆是指教唆教唆者的情況。例如,甲教唆乙,(讓)乙教唆丙實施搶劫罪,甲的行為便是間接教唆。對于間接教唆,也應按教唆犯處罰,即按照所教唆的罪定罪。因為“教唆他人犯罪的”是教唆犯,教唆行為本身也是犯罪行為,故教唆他人實施教唆犯罪的,仍然是教唆犯。
3.當刑法分則條文將教唆他人實施特定犯罪的行為規定為獨立犯罪時,對教唆者不能依所教唆的罪定罪,而應直接依照刑法分則的規定定罪,不再適用刑法總則關于教唆犯的規定(參見刑法第104條第2款)。
(三)教唆犯的處罰
根據刑法第29條的規定,處罰教唆犯應當注意以下三點:
1.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即在教唆犯與被教唆的人構成共同犯罪的情況下,以及被教唆的人雖然沒有犯被教唆的罪,但在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教唆他人犯罪因而構成共同犯罪的情況下,對于教唆犯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主次作用來處罰。如果起主要作用,就按主犯處罰;如果起次要作用,則按從犯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2.教唆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這是因為選擇不滿18周歲的人作為教唆對象,既說明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嚴重,又說明教唆行為本身的腐蝕性大,社會危害性嚴重,理應從重處罰。此外.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也是上述規定的政策理由。所應注意的是,對“教唆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這一規定,應根據教唆犯的成立條件以及刑法第17條的規定進行理解。
3.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于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這種情況在刑法理論上稱為教唆未遂。“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通常包括以下情況:被教唆的人拒絕教唆犯的教唆;被教唆的人雖然接受教唆,但并沒有實施犯罪行為;被教唆的人實施犯罪并不是教唆犯的教唆行為所致;被教唆的人雖然實施了犯罪,但所犯之罪的性質與教唆犯所教唆之罪的性質完全不同。在上述情況下,教唆行為并沒有造成危害結果,故對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在對共同犯罪中的行為人進行處罰的時候,需要先確定處罰的罪名,根據該罪名的量刑再結合各行為人在犯罪過程中起的作用進行量刑。一般而言,主犯需要承擔的刑事責任是比較重的,而從犯、脅從犯承擔的刑事責任是比較輕的。針對教唆犯,有的時候處罰輕有的時候處罰重,具體還有根據案件的情況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