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老板經營一家零件加工廠多年。因加工廠地處郊區,附近企業較少,故工廠的人員流動性不大,很多員工都已經在工廠工作多年。
隨著生活的越來越安逸,員工的惰性越來越大,積極性始終提升不起來。A老板焦慮之際,遇到了我們。
經過咨詢,我們為A老板改造了管理結構,將原本單一的以零件加工量為獲得勞動報酬依據的管理模式改造為如下模式:
1、以每個車間為單位,分割加工廠的生產業務,承包給各個車間的主管,為他們分別注冊個體戶,獨立與項目公司結算;
2、每個車間的管理充分授權給車間主管,公司設定最低的業績考核基準,基準以內的業務量用于確保公司的基準利潤,基準以上的業務量帶來的利潤公司與車間2:8分成,充分激發每個車間的自主創造力;
3、連續兩個考核周期都虧損的車間單元直接砍掉,或合并到其他車間,確保組織血液的流動,避免持續老化。
當然,采用這種模式,需要通過協議控制,另外還需要加強財務管理,在組織上保證形散而神不散。
雖然現在市面上有關公司股權和股權激勵的課程滿天飛,說得神乎其神,但是中國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經營管理普遍不規范,因而大部分企業并不適合搞股份制和股權激勵。而通過鼓勵員工內部創業,共同創立內部的交易平臺,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好的股權激勵,而且同樣可以進行績效考核,與股權或分紅掛鉤。
基于多年的企業發展顧問經驗,我們深諳企業經營管理的艱辛與不易,為此,我們結合“法稅知識+管理經驗+中國傳統文化”,打造出“企業發展系列產品”,幫助創業者和企業老板們合理規劃交易結構,讓企業在確保合規的基礎上穩健增長,在企業發展關鍵的筑基期就給企業打下有利于企業長遠發展的堅實基礎、在企業發展的瓶頸期為企業注入新的能量。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提供診斷企業選擇、評估發展方向、人員管理優化等服務,以期幫助企業老板順應趨勢,更好地規劃未來。
若您對此話題有更深的興趣與見解,歡迎留言,共同探討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智慧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