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頭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導讀:
口頭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口頭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關于合同的有關規定,當事人口頭訂立合同的,買受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數額和支付方式支付價款。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當事人也可在買賣合同中約定,買受人未履行支付價款或者其他義務的,標的物的所有權屬于出賣人。
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可以采用書面形式 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書面形式是合同書 信件 電報 電傳 傳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以電子數據交換 電子郵件等方式能夠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并可以隨時調取查用的數據電文,視為書面形式。
口頭合同因其簡便、易行、效率高,在商事活動中經常出現。但俗話說,“口說無憑”,口頭合同在提高商業效率的同時,也包含著相當大的道德風險。與書面合同相比,口頭合同最常見的風險主要有:被告否認與原告之間存在合同關系、 對貨物質量標準持不同看法、對價格及報酬產生爭議、標的物的數量無法確定等,對主張權利者一方來說,無疑會增加舉證的困難。
應對方案:
杜絕口頭承諾
簽訂既能促成交易,又能控制風險且可以最大限度維護自身利益的合同。
如果確實不方便或時間太急來不及采用書面形式,建議做到如下步驟規避法律風險:
在訂立口頭協議時,如果是電話的,可以電話錄音,如果是現場的,可以錄音或者需有無利害關系的第三人在場,將來錄音記錄和證人證言可以作為證據之一
在履行過程中,盡量留下其他交談記錄,如微信 qq 郵件等
如果付款的,盡量采用轉賬的方式
涉及發貨的,必須要留有發貨記錄和簽收記錄
在發生糾紛后,協商溝通時應全程錄音。
口頭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益?
口頭協議是指以直接對話的形式達成一致的協議,最典型的比如菜市場買東西賒賬 熟人之間電話里的借款等。隨著微信等即時通訊軟件的興起,這些有載體的對話也屬于口頭合同。
法 條 鏈 接
《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一條第二款規定,法律 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合同應當采用書面形式訂立,當事人未采用書面形式但是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時,該合同成立。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九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成立。
因此,根據《民法典》以上的規定內容可知,自然人之間的借款,既可以采取書面的形式訂立借款合同,也可以采取非書面形式約定,比如口頭約定,只要雙方就借款事宜達成一致合意即可。另外,借款合同屬于實踐性合同,只要出借人按照借貸雙方的約定實際交付了款項,那么借款合同便告成立。本事例中,雙方雖然沒有書面的借條存在,但是雙方就借款內容已經達成了一致意見,款項也已經實際交付給了借款人,那么雙方之間自然成立借貸關系。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因為熟人 方便等原因而選擇口頭約定,但實際上,書面合同更正式 更具體。口頭約定和書面合同本身并不沖突,但一旦發生合同糾紛,口頭約定舉證困難,而解決合同糾紛的依據是各方當事人簽訂的書面合同書或其他書面文件資料等,若確為口頭約定,為避免發生不必要的矛盾,建議保留相關證據,便于在發生糾紛時依法維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百二十四條 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百六十九條 當事人訂立合同,可以采用書面形式 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第六百二十六條 買受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數額和支付方式支付價款。
第六百四十一條 當事人可以在買賣合同中約定買受人未履行支付價款或者其他義務的,標的物的所有權屬于出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