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因管理的成立條件有哪些

導讀:
無因管理的成立條件有哪些依據民法通則第93條的規定,無因管理的成立要件有以下三項:管理他人事務;有為他人利益的意思;無法律上的原因。除此之外,其他事務,不論為經濟性或非經濟性事務,事實行為或法律行為,繼續性行為或一次性行為,均適于無因管理,如為他人收取果實并出賣,收留迷路的兒童并照看等。(二)為他人利益的意思為他人利益的意思是無因管理成立的主觀要件,是無因管理區別于不當得利和侵權行為的重要標準。因此,當管理人誤將他人事物作為自己事務為自己利益予以管理,或明知是他人事務,而出于為自己利益管理時,都因缺乏為他人管理的意思而不成立無因管理。那么無因管理的成立條件有哪些。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無因管理的成立條件有哪些依據民法通則第93條的規定,無因管理的成立要件有以下三項:管理他人事務;有為他人利益的意思;無法律上的原因。除此之外,其他事務,不論為經濟性或非經濟性事務,事實行為或法律行為,繼續性行為或一次性行為,均適于無因管理,如為他人收取果實并出賣,收留迷路的兒童并照看等。(二)為他人利益的意思為他人利益的意思是無因管理成立的主觀要件,是無因管理區別于不當得利和侵權行為的重要標準。因此,當管理人誤將他人事物作為自己事務為自己利益予以管理,或明知是他人事務,而出于為自己利益管理時,都因缺乏為他人管理的意思而不成立無因管理。關于無因管理的成立條件有哪些的法律問題,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債權債務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無因管理的成立條件有哪些
依據民法通則第93條的規定,無因管理的成立要件有以下三項:管理他人事務;有為他人利益的意思;無法律上的原因。
(一)管理他人事務
管理他人事務的“事務”范圍相當廣泛,原則上包括一切可以滿足人們生活需要并適合于為債的客體的事項,但違法事務不在其列,如為他人隱藏贓物。下列事務也應被排除:單純的不作為;本人專屬的事務,如結婚;非經本人授權不得辦理的事務,如公司股東的表決權的行使。除此之外,其他事務,不論為經濟性或非經濟性事務,事實行為或法律行為,繼續性行為或一次性行為,均適于無因管理,如為他人收取果實并出賣,收留迷路的兒童并照看等。
管理的事務必須是他人的事務,對自己的事務進行管理,或者誤把自己的事務作為他人的事務進行管理,都因為缺乏管理事務為“他人事務”這一要件而不成立無因管理。他人的事務可分為客觀的他人事務與主觀的他人事務。客觀的他人事務是指事務在性質上與他人具有當然的結合關系,事務的內容屬于他人利益的范疇,如修理他人的房屋,救助溺水的人。主觀的他人事務是指該事務在外表上屬于中性,依其內容或性質不當然與何人有結合關系,但可以依管理人的意思而成為他人事務。以購買書籍、承租房屋為例,如購買者、承租人為自己使用而購買或承租,這純粹為自己的事務;如果是為他人利益而購買、承租,則可轉變為他人事務。對于客觀的他人事務,由于其特性從外觀上可直接判明,無須管理人證明;對于主觀的他人事務是否為他人事物,取決于管理人的主觀意思,此時應由管理人舉證證明為“他人事務”,如果管理人不能證明其所管理的事務為他人事務,則其管理不能構成無因管理。
所謂管理,是指對事務進行處理,實現事務內容的行為。管理的行為可以是事實行為,如維修他人的房屋,也可以是法律行為。管理人所為的法律行為既可以以自己的名義為之,也可以以本人的名義為之。在以本人名義為之時,涉及無權代理問題,如甲有一房屋,有意出租,后因病人院無法處理,乙為甲的利益,以甲的名義出租于第三人,在這里乙的出租房屋的行為構成無權代理,但不妨礙甲與乙之間成立無因管理關系。管理的行為也不限于單純的管理,保存行為、改良行為、利用行為及處分行為也包括在內。我國民法通則第93條把管理事務分為“管理”和“服務”。其實,無因管理上的“管理”一詞完全可以涵蓋“服務”的內容。
(二)為他人利益的意思
為他人利益的意思是無因管理成立的主觀要件,是無因管理區別于不當得利和侵權行為的重要標準。為他人利益的意思,又稱管理意思,是指管理人知道他所管理的是他人的事務,并欲使管理事務所生利益歸于本人,即通過自己的管理行為增加本人利益或避免本人發生損失的主觀意思。無因管理的阻卻違法性的效力就源于管理人的管理意思符合社會的善良道德。因此,當管理人誤將他人事物作為自己事務為自己利益予以管理,或明知是他人事務,而出于為自己利益管理時,都因缺乏為他人管理的意思而不成立無因管理。但是,管理人在具有為他人管理的意思的同時,兼具為自己利益而管理他人事務,仍成立無因管理。例如,甲的鄰居乙家失火,甲救火是擔心自己家有遭受殃及的危險,甲對乙仍可成立無因管理。
由于管理的意思為事實上的意思,而非效果意思,故無須表示。那么,如何判斷管理人是否具有為他人管理事務的意思?如前所述,由于客觀的他人事務,性質上當然與他人有結合關系,因而判斷管理人的管理意思相對容易,而對主觀的他人事務,管理人是否具有管理的意思就很難判斷,通常應依據管理人、本人的地位、彼此關系、管理人為管理后的行為(如是否及時通知本人、是否及時交出管理所得等)及其他情形綜合加以判斷。管理人有管理意思應由管理人承擔舉證責任。
為他人管理的意思只要求管理人在為管理行為時主觀上具有為他人利益進行管理的意思即可,至于管理行為的后果則非所問。即使管理行為的后果并未實現保護或增進本人利益的目的,也不影響無因管理的成立。如甲見乙宅失火,參與救火,由于火勢兇猛,乙宅焚毀,甲的救火行為仍不妨成為無因管理。
管理人的為他人管理的意思,無須對他人有具體認識。對本人有誤認,不妨礙就真實的本人成立無因管理。如誤將甲的事務當作乙的事務而為管理,仍可對甲成立無因管理。
(三)無法律上的原因
無法律上的原因,是指沒有法律規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
法律規定的義務,不限于民法的規定,還包括其他部門法的規定,如行政法。民法上規定的義務如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撫養、監護義務;失蹤的人的財產代管人對失蹤人財產的管理義務;破產管理人對破產財產的管理義務等,負有這些義務的人的管理行為不構成無因管理。在公法上,如警察的救助行為,消防員的救火行為.雖并非由于對被救助個人負有義務,但此時對個人利益的保護是其公法上義務的內容,故也不構成無因管理。約定的義務,是指基于合同而發生的一方當事人的義務,如由委托合同、雇傭合同、承租合同等都可以發生管理人對本人管理事務的義務。管理人與本人之間有這樣的合同存在時,管理人對本人不得主張無因管理。在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盡管第三人不是合同一方當事人,但義務方對第三人的義務是以對于合同另一方當事人的給付為內容,對第三人也不成立無因管理。例如,甲與乙的合同中規定甲為丙修理房屋,甲為丙修理房屋的行為對丙便不構成無因管理。管理人與本人之間雖有合同義務存在,但管理人完成管理行為后,發生合同不成立、無效或被撤銷時,管理人與本人之間不成立無因管理,但管理人可以向本人主張不當得利請求權。例如,甲受乙委托而為保證,對丙為清償,甲清償后,發現委托合同不成立,甲可以向乙主張不當得利請求權,要求乙返還因甲的清償行為所受的利益。
雖負有義務,但超過其義務的范圍而處理事務時,就其超過的部分,仍屬于無義務,可成立無因管理。例如,甲受乙委托,向丙清償乙對丙的部分債務,如甲為使乙免責而清償了乙對丙的全部債務,對于超過委托清償的部分,甲與乙之間成立無因管理。但在連帶債務之情形,連帶債務人之一清償了全部債務,其對其他債務人應不成立無因管理,因為任一連帶債務人對債權人為清償是履行法律上或約定義務,并不能認定他有為其他連帶債務人清償的意思,故不能依無因管理的規定請求返還債務人應分擔的部分。
管理人有無義務,以管理事務開始時為基準進行判斷。最初雖有義務,而中途成為無義務的,自無義務后的管理便成為無因管理。如果最初無義務,嗣后因訂立合同而發生義務時,其后的事務管理便不構成無因管理。管理人有無義務不以管理人主觀判斷為準,如無為本人管理的義務,而誤信有此義務,不妨礙成立無因管理;相反,如果有義務而誤信其無義務而為事務管理,仍不構成無因管理。
無因管理的含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