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定合同效力后怎么執(zhí)行

導讀:
第五百七十七條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xù)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對于非自然人而言必須是依法定程序成立后才具有合同行為能力。那么認定合同效力后怎么執(zhí)行。大律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相關(guān)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一、認定合同效力后怎么執(zhí)行
認定合同效力后由合同當事人履行合同如果一方不履行的另一方可能向法院起訴要求對方繼續(xù)履行合同并且承擔違約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零九條合同履行的原則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
當事人應當遵循誠信原則根據(jù)合同的性質(zhì)、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xié)助、保密等義務。
當事人在履行合同過程中應當避免浪費資源、污染環(huán)境和破壞生態(tài)。
第五百七十七條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xù)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二、合同有效的認定標準
1、當事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民事行為能力包括合同行為能力和相應的締約行為能力這是當事人了解和把握合同的發(fā)展狀況及法律效果的基本條件。
自然人簽訂合同原則上須有完全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人和無行為能力人不得親自簽訂合同而應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簽訂。
合同法有一個例外規(guī)定限制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簽訂純利益的合同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合同。
對于非自然人而言必須是依法定程序成立后才具有合同行為能力。
同時還要具有相應的締約能力即必須在法律、行政法規(guī)及有關(guān)部門授予的權(quán)限范圍內(nèi)簽訂合同。
2、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
締約人的表示行為應真實地反映其內(nèi)心的效果意思即其效果意思與表示行為相一致。
意思表示不真實對合同效力的影響應視具體情況而定。
在一般誤解等情況下合同仍為有效。
在重大誤解時合同則可被變更或者撤銷。
在乘人之危致使合同顯失公平的情況下合同可被變更或者撤銷。
在因欺詐、脅迫而成立合同場合若損害國家利益合同無效若未損害國家利益合同可被變更或撤銷。
3、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
4、合同標的須確定和可能
合同標的決定著合同權(quán)利義務的質(zhì)和量沒有它合同就失去目的失去積極的意義應歸于無效。
合同標的可能是指合同給付可能實現(xiàn)。
合同標的確定是指合同標的自始確定或可得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