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用財產保全權利的危害和后果

導讀:
我國《民事訴訟法》確立了財產保全制度,旨在防止債務人惡意轉移、隱匿、毀損其所有財產,保證將來生效裁判能夠順利執行。法院要加大對財產保全申請的審查力度,按照《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二條、第九十三條之規定要求債權人提供初步證明材料,對債務人確有轉移、隱匿、毀損其所有財產可能的,方可采取保全措施;否則,應駁回債權人的保全申請。要建立集體討論制度,把好財產保全關口,有效避免財產保全權利的濫用。那么濫用財產保全權利的危害和后果。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我國《民事訴訟法》確立了財產保全制度,旨在防止債務人惡意轉移、隱匿、毀損其所有財產,保證將來生效裁判能夠順利執行。法院要加大對財產保全申請的審查力度,按照《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二條、第九十三條之規定要求債權人提供初步證明材料,對債務人確有轉移、隱匿、毀損其所有財產可能的,方可采取保全措施;否則,應駁回債權人的保全申請。要建立集體討論制度,把好財產保全關口,有效避免財產保全權利的濫用。關于濫用財產保全權利的危害和后果的法律問題,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債權債務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我國《民事訴訟法》確立了財產保全制度,旨在防止債務人惡意轉移、隱匿、毀損其所有財產,保證將來生效裁判能夠順利執行。因此,債權人為維護自身合法權利,依法可以向法院提出財產保全申請。然而,民事訴訟實踐中,存在部分債權人濫用財產保全權利的現象,嚴重干擾了民事訴訟活動,造成一定的負面社會影響。對此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并要切實加以解決。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濫用財產保全權利的危害和后果!
一、濫用財產保全權利的危害和后果
1、浪費司法資源。債權人濫用財產保全權利,必然會增加法院財產保全方面的工作量,進一步加劇了當前面臨的案多人少矛盾,對有限的司法資源造成極大浪費。
2、加大調解難度。債權人濫用財產保全權利,導致當事人之間的對立情緒更趨激烈,且債權人自以為掌握主動權,不同意對債務人讓步,給法院調解工作加大了難度,不利于糾紛的有效化解。
3、損害司法權威。債權人濫用財產保全權利,而法院最終的判決數額通常遠遠小于查封標的,致使債務人對法院產生誤解,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法律權威和司法公信力。
4、侵害對方利益。債權人濫用財產保全權利,一般會影響到債務人的生產或生活,尤其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一些債務企業因此將陷入生產經營的困境,企業利益受到嚴重損害。
二、惡意財產保全主要原因分析
1、主觀惡意驅使。部分債權人由于未能及時實現債權,就采取種種手段對債務人施加壓力,有的甚至產生報復心理,企圖妨礙債務人正常生產經營活動、損害債務人其他合法權益。在主觀惡意的驅使下,濫用保全權利現象因此時有發生。
2、條件審查不嚴。法院對財產保全申請往往僅進行形式審查,只要債權人提交申請書、提供擔保手續,一般就發出保全裁定,并采取相應的保全措施,這在一定程度上放縱了濫用保全權利的行為。
3、法律規定寬泛。雖然《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對財產保全制度作了規定,但較為籠統和原則,對適用的具體條件、申請人提供擔保的要求以及對債務人造成損失如何賠償等均未作出明確規定,致使部分債權人有機可乘。
三、惡意財產保全怎么處理
1、嚴格條件審查。法院要加大對財產保全申請的審查力度,按照《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二條、第九十三條之規定要求債權人提供初步證明材料,對債務人確有轉移、隱匿、毀損其所有財產可能的,方可采取保全措施;否則,應駁回債權人的保全申請。要建立集體討論制度,把好財產保全關口,有效避免財產保全權利的濫用。
2、改進保全方法。堅持債權人與債務人利益兼顧、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按照不動產、動產、銀行存款的順序選擇使用保全措施,給暫時陷入困境的債務人留出路,盡量不影響其生產經營活動,避免因保全方法不當而造成負面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