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介入家事暴力:目的是保障平等人權

導讀:
■觀察家關注警察介入家庭暴力此前的兩篇文章都是想說:在家庭暴力領域,應對公權力的介入保持警惕。對于警察介入家庭暴力的義務,目前國家法律還沒有專門規定,但家庭暴力是人身傷害事件,即使未造成重傷害或死亡,仍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應屬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公安機關的介入原則應該和一般的治安案件無異。實際上,家庭暴力不適用調解在國外已經漸成共識,在中國目前情況下,至少應該高度警惕調解的風險,尤其是在警察這樣的國家權力代表扮演調解人的時候。那么警察介入家事暴力:目的是保障平等人權。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觀察家關注警察介入家庭暴力此前的兩篇文章都是想說:在家庭暴力領域,應對公權力的介入保持警惕。對于警察介入家庭暴力的義務,目前國家法律還沒有專門規定,但家庭暴力是人身傷害事件,即使未造成重傷害或死亡,仍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應屬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公安機關的介入原則應該和一般的治安案件無異。實際上,家庭暴力不適用調解在國外已經漸成共識,在中國目前情況下,至少應該高度警惕調解的風險,尤其是在警察這樣的國家權力代表扮演調解人的時候。關于警察介入家事暴力:目的是保障平等人權的法律問題,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婚姻家庭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觀察家關注警察介入家庭暴力
此前的兩篇文章都是想說:在家庭暴力領域,應對公權力的介入保持警惕。這在理念上沒錯,但目前主要的問題是公權力的缺位。在缺位的領域,公眾應該積極推動政府部門承擔責任,九部委文件的出臺,正是對高漲的反家庭暴力呼聲的回應。
就九部委即將推出的《關于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意見》,《新京報》上先后發表兩篇評論:《警方介入家庭暴力應有界限》和《警察介入毆妻案件之后》,討論警察介入家庭暴力的原則和規范問題。前一篇文章認為,警方強力介入都有一個條件,即受害人或被虐待人提出要求、告訴。后一篇文章則說:警察介入毆妻案件,先要理解妥協的意義,警察應區分毆妻原因而采取不同措施。
筆者認為,兩篇文章對防治家庭暴力的法理原則理解有誤,導致在規范的討論上出現了偏差。
首先第一個問題:警察應當在何種情況下介入家庭暴力?《婚姻法》第43條規定對正在實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予以勸阻;公安機關應當予以制止。這里兩個分句之間,并不是因果關系,也就是說,即便受害人不請求,警察也應當制止。至于《治安管理處罰法》和《刑法》的規定,是指對施暴者進行處罰,需以受害者要求為前提,但是,警察對家庭暴力的介入,包括接案、出警、調查、筆錄、處置、歸檔等多個環節,都不以受害者要求為前提。
對于警察介入家庭暴力的義務,目前國家法律還沒有專門規定,但家庭暴力是人身傷害事件,即使未造成重傷害或死亡,仍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應屬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公安機關的介入原則應該和一般的治安案件無異。遼寧省就規定:對于家庭暴力行為,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權予以勸阻、制止或者向有關部門報案、控告和舉報。有關部門和組織在其職責范圍內應當依法處理,不得以家庭糾紛為由不予處理或者進行推諉。今年1月,公安部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也明確表示,家庭暴力毫無疑問是公安機關應該關心和介入的。
第二個問題是:警察為什么應該干預家庭暴力?應該特別明確,防治家庭暴力的目的不是為了維護家庭和諧,而是為了保障所有社會成員的平等人權,無論這個社會成員是不是某個人的老婆或孩子,國家對人權保障的責任沒有理由因其社會成員的家庭角色而減弱。
第三個問題是:警察介入家庭暴力的基本原則是什么?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很容易受到勸和不勸離的傳統思維的影響。有人說,英國和加拿大等國從上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暴力零忍耐原則不適合中國國情。其實,暴力零忍耐原則并非打一巴掌就一定要離婚,在區分刑事案和治安案的中國,也不可能將所有施暴者都抓進監獄,但若只求息事寧人,不分是非,不給予施暴者足夠的懲罰和警誡,警察就失去了介入的意義。
研究已經證實,家庭暴力不會自動終止,在沒有受到足夠懲戒的情況下,還很可能會愈演愈烈。而對受暴者來說,接受調解很可能是處于弱勢時的無奈,并非她(他)的真實意愿,也無助于她(他)獲得力量去改變自己的境況。實際上,家庭暴力不適用調解在國外已經漸成共識,在中國目前情況下,至少應該高度警惕調解的風險,尤其是在警察這樣的國家權力代表扮演調解人的時候。
第四個問題:警察如何有效介入家庭暴力?這需要以可操作、可監督的行為規范作為保證,例如出警的速度,調查問話的方式方法等。舉個例子:如果在施暴者在場的情況下向受暴者問話,她(他)可能不敢說出實情,而如果到另外一個房間,待她(他)的情緒平復后再詢問,或由女警察出面,調查的結果就可能不一樣。
實際上,此前的兩篇文章都是想說:在家庭暴力領域,應對公權力的介入保持警惕。這在理念上沒錯,但目前主要的問題是公權力的缺位。在缺位的領域,公眾應該積極推動政府部門承擔責任,這正是近年來反家庭暴力者孜孜努力的目標。九部委文件的出臺,正是對高漲的反家庭暴力呼聲的回應。
□呂頻(中國法學會反家暴網絡成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