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關于中止犯的處罰原則

導讀:
我國刑法第24條第二款規定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因為中止犯既然自動放棄犯罪表明其主觀惡性大為減少沒有造成損害說明客觀上對社會沒有造成危害從而應當免除處罰。推薦閱讀入戶搶劫的犯罪中止犯罪中止的定義與適用相關知識犯罪中止的犯罪過程刑法第24條規定的在犯罪過程中是指從犯罪預備起到犯罪既遂前的全過程。因此即使行為人沒有控制財物但只要被害人喪失了對財物的控制的也成立盜竊既遂。
我國刑法第24條第二款規定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因為中止犯既然自動放棄犯罪表明其主觀惡性大為減少沒有造成損害說明客觀上對社會沒有造成危害從而應當免除處罰。推薦閱讀入戶搶劫的犯罪中止犯罪中止的定義與適用相關知識犯罪中止的犯罪過程刑法第24條規定的在犯罪過程中是指從犯罪預備起到犯罪既遂前的全過程。因此即使行為人沒有控制財物但只要被害人喪失了對財物的控制的也成立盜竊既遂。關于刑法中關于中止犯的處罰原則的法律問題,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刑事辯護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我國刑法第24條第二款規定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第一、對中止犯必須從寬處罰是我國刑法關于處罰中止犯的基本精神和立法原則。因此不論犯罪行為的性質如何也不論犯罪行為造成的現實危害怎樣只要構成中止犯就必須對其免除或者減輕處罰。
第二、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因為中止犯既然自動放棄犯罪表明其主觀惡性大為減少沒有造成損害說明客觀上對社會沒有造成危害從而應當免除處罰。這樣做可以鼓勵實施犯罪行為的人懸崖勒馬因而有助于防止犯罪結果發生。
第三、對于中止犯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因為造成損害說明行為人還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所以不應免除處罰而應當減輕處罰。
推薦閱讀
入戶搶劫的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的定義與適用
相關知識
犯罪中止的犯罪過程
刑法第24條規定的在犯罪過程中是指從犯罪預備起到犯罪既遂前的全過程。其中包括犯罪的預備、著手、實行和行為實施完畢之后追求的結果發生之前。如果犯罪已經既遂即犯罪分子追求的結果已經發生則無中止即理論上所說的既遂之后無中止。例如陳某趁珠寶柜臺的售貨員接待其他顧客時伸手從柜臺內拿出一個價值2300元的戒指握在手中然后繼續在柜臺邊假裝觀看幾分鐘后售貨員發現了少了一個戒指并懷疑陳某便立即報告保安人員陳某見狀速將戒指扔回柜臺內后逃離關于本案陳某的盜竊行為已經既遂陳某將犯罪過程戒指扔回柜臺內不屬于中止行為陳某將戒指扔回柜臺內屬于犯罪既遂后返還財物的行為。就盜竊罪而言其危害程度的大小不在于行為人是否控制了財物而在于被害人是否喪失了對財物的控制。因此即使行為人沒有控制財物但只要被害人喪失了對財物的控制的也成立盜竊既遂。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關于犯罪中止的相關問題小編為您推薦
犯罪中止處罰中的損害標準
共同犯罪中止的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