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章建筑真有那么多嗎?拆違增多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導讀:
違章建筑真有那么多嗎?拆違增多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在征地過程中,被征收人最害怕自家的房屋被冠以違法建筑、違章建筑之名,因為這可能意味著被拆遷人將得不到任何補償。然而,為什么好好的房屋住了那么多年都沒人說是違建,偏偏一到拆遷就被認定是違建呢?大量的拆違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原因呢?
一、2011年《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出臺后,拆遷戶已變成了縣級以上的人民政府,它與之前的房產開發商相比,優勢在于能調動政府等相關執法部門參與到拆遷問題中來;
二、為了實現土地財政的利益最大化,征收主體必須控制拆遷成本,在拆遷征收中違章建筑不予補償,因此如果認定為違章建筑可以大大降低拆遷成本;
三、拆除違章的行政處罰涉及房屋的合法性,最終能夠決定房屋是否能夠繼續存在。一旦房屋不存在,即使是被違法拆除,后續的維權也會困難重重。因此拆除違章給被拆遷人的心理會產生極大的壓力,讓被拆遷人維權的念頭逐步打消。
也正是這些原因導致了拆違促拆遷成為征收方加快拆遷進程、降低拆遷成本的好手段。通常以手續不全一律按照違章建筑處理,通過自行拆除和給予很低的補償兩種方式,給被征收人施加壓力,進而推動整個拆遷的進程。所以近幾年來以拆違促拆遷已成為征收方屢試不爽的手段。
如果你遇到了征拆方面的法律難題,需要律師協助,請點擊文末的“了解更多”。
楹庭律所創作,轉載需要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