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規定違約金比例

導讀: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規定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根據這一規定,違約金的最高限額不得超過對方的實際損失的數額。若承擔給付滯納金義務的一方對協議中約定的滯納金條款能否適用合同法規定的違約金條款沒有提出異議,那么,法院應當將該約定視為雙方當事人對違約金的約定,并適用合同法的違約金條款,做出判決時仍可表述為滯納金。那么合同法規定違約金比例。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規定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根據這一規定,違約金的最高限額不得超過對方的實際損失的數額。若承擔給付滯納金義務的一方對協議中約定的滯納金條款能否適用合同法規定的違約金條款沒有提出異議,那么,法院應當將該約定視為雙方當事人對違約金的約定,并適用合同法的違約金條款,做出判決時仍可表述為滯納金。關于合同法規定違約金比例的法律問題,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合同糾紛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規定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約定的違約金低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后,還應當履行債務。根據這一規定,違約金的最高限額不得超過對方的實際損失的數額。
違約金與滯納金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法律概念。由于我國群眾的法律知識比較缺乏,在訂立協議時,雙方往往不能分清違約金與滯納金的區別。若承擔給付滯納金義務的一方對協議中約定的滯納金條款能否適用合同法規定的違約金條款沒有提出異議,那么,法院應當將該約定視為雙方當事人對違約金的約定,并適用合同法的違約金條款,做出判決時仍可表述為滯納金。若承擔給付滯納金義務的一方提出異議,那么,法院在審理案件中應詳細了解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若雙方就滯納金的意思表示實為違約金時,應告知主張滯納金的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并詢問其是否變更滯納金為違約金。同意變更的,則予以支持;不同意變更,堅持要求滯納金的,應予以駁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