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房合同的五大攔路虎

導讀:
購房者李先生簽了定金合同后,才知道購買的房屋竟然不是住宅,土地性質竟是辦公樓。律師提醒購房者,購房前要搞清土地使用權問題,五大問題必須明晰。案例:2007年12月14日,李先生因準備購房自住,遂委托妹妹購房。李先生認為,簽《定金合同》時開發(fā)商并沒有如實告知上述情況,房屋現(xiàn)狀與自己購買住宅房的初衷相違背,于是要求解除《定金合同》,并多次要求退還所付款項,但均遭開發(fā)商拒絕。李先生認為,自己在簽署《定金合同》時并未得知該房屋的類型及真實的土地使用年限,而這些情況對自己的決策均構成重大影響。非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后的續(xù)期,依照法律規(guī)定辦理。那么購房合同的五大攔路虎。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購房者李先生簽了定金合同后,才知道購買的房屋竟然不是住宅,土地性質竟是辦公樓。律師提醒購房者,購房前要搞清土地使用權問題,五大問題必須明晰。案例:2007年12月14日,李先生因準備購房自住,遂委托妹妹購房。李先生認為,簽《定金合同》時開發(fā)商并沒有如實告知上述情況,房屋現(xiàn)狀與自己購買住宅房的初衷相違背,于是要求解除《定金合同》,并多次要求退還所付款項,但均遭開發(fā)商拒絕。李先生認為,自己在簽署《定金合同》時并未得知該房屋的類型及真實的土地使用年限,而這些情況對自己的決策均構成重大影響。非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后的續(xù)期,依照法律規(guī)定辦理。關于購房合同的五大攔路虎的法律問題,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合同糾紛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提要]:律師提醒購房者,購房前要搞清土地使用權問題,五大問題必須明晰。
購房者李先生簽了定金合同后,才知道購買的房屋竟然不是住宅,土地性質竟是辦公樓。掐指一算,土地使用年限僅剩36年。總價400多萬元的房子,買吧,使用期比預料的少了近一半,不買吧,20萬元的定金一分也拿不回來。李先生陷入尷尬境地。律師提醒購房者,購房前要搞清土地使用權問題,五大問題必須明晰。
案例:2007年12月14日,李先生因準備購房自住,遂委托妹妹購房。妹妹看中了位于淮海西路上的某樓盤,隨后簽署了《定金合同》及補充協(xié)議,約定以人民幣近446萬元購買了該樓盤一套房屋,并于當日支付了20萬元定金。此后,李先生了解到該房屋類型并非住宅,而是辦公樓,所占土地的使用期限也并非70年,而是50年,而且自1995年3月9日至2045年3月7日止,尚余不足36年。
李先生認為,簽《定金合同》時開發(fā)商并沒有如實告知上述情況,房屋現(xiàn)狀與自己購買住宅房的初衷相違背,于是要求解除《定金合同》,并多次要求退還所付款項,但均遭開發(fā)商拒絕。
李先生認為,自己在簽署《定金合同》時并未得知該房屋的類型及真實的土地使用年限,而這些情況對自己的決策均構成重大影響。如果看房時開發(fā)商如實告知了上述情況,那么自己根本就不可能考慮購買此處房屋。開發(fā)商違反了基本的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原則,損害了自己的合法權益。故李先生提起訴訟。
對此,律師提醒購房者:買房要弄清土地使用權問題。
■律師提醒:
由于商品房的土地所有權歸國家所有,買房人所取得的只是房屋以及房屋所占的土地使用權(支付的房價實際上就包括了二者),所以土地使用權能用多長時間就關系到購買人的切身利益。法律對土地使用權按不同的用途規(guī)定了不同的使用年限,即居住用地70年,工業(yè)用地、教育、科技、文化、衛(wèi)生、體育用地50年,商業(yè)、旅游、娛樂用地40年,綜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按照新頒布的《物權法》的規(guī)定: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自動續(xù)期。非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后的續(xù)期,依照法律規(guī)定辦理。該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的歸屬,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規(guī)定辦理。由此可見,住宅用地的產權人可以對土地永久使用,享有永久土地使用權;對非住宅用地(也就是指五十年和四十年出讓期限的用地)僅僅規(guī)定了依照法律規(guī)定辦理。將來制訂的法律如何規(guī)定非住宅用地的續(xù)期問題還是個未知數(shù),但根據(jù)物權法可得出的結論是:非住宅用地到期后很可能不會像住宅用地那樣無條件自動續(xù)期。
因此,在購買房產時要特別注意土地使用權的問題,重點要弄清以下幾個問題:
一、住宅房屋并非都是居住用地。房屋的類型是住宅,并不意味著所使用的土地用途是住宅用地。因為土地用地為綜合用地的,仍然可以按照規(guī)劃建設商業(yè)用房以及住宅用房,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商住樓,這類房屋雖可居住,但土地使用年限并非是70年,而只是50年。
二、土地使用權年限并非從辦產證時起算。土地使用權年限是從開發(fā)商拿地時起算,開發(fā)商從取得土地,再到施工建設,最后交房辦小產證,至少要用兩到三年時間,因此購買人取得的土地使用權年限要扣除此前的年限,實際取得的只是剩余的年限。
三、爛尾樓的土地使用年限一般大幅縮水。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進行的房地產開發(fā)熱潮中,有不少項目因缺乏后續(xù)資金而停建。此后,經過項目轉讓,重新推向市場。房屋雖可重建,但土地使用權年限卻不能延期,因此,這類房產所余的土地使用權年限往往只有三十年左右。
四、居住用地轉為非居住用地。開發(fā)商盡管取得的是住宅用地,但要改變土地用途也并非不可能,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只要取得土地的出讓方同意并經土地和規(guī)劃部門批準即可改變土地用途。當然,有關部門不會隨便同意開發(fā)商變更土地用途的要求,但因城市規(guī)劃進行了更改,加上有些樓盤長期處于爛尾狀態(tài),土地用途就有可能會改變。因此,時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房屋預售時土地是居住用地,取得小產證時土地卻變成了綜合用地。
五、開發(fā)商就土地使用權問題應承擔的違約責任。我國實行的是房地相連的制度,即房地產在轉讓、抵押時,房屋的所有權和該房屋占用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同時轉讓、抵押。由于法律實務中存在土地用途變更或者土地使用權縮水的案例,因此開發(fā)商就此應承擔的違約責任應按以下情況加以區(qū)別:如果簽訂房地產買賣合同時,開發(fā)商已向購買人明確告知土地用途和土地使用權出讓年限的情況,則購買人不能要求開發(fā)商承擔違約責任。如果簽訂房地產買賣合同時,合同中明確約定了土地的用途及年限,而在此后未經購買人認可而進行了變更,不論因開發(fā)商主動申請變更還是土地及規(guī)劃部門依職權而作出變更,由于合同的相對性,開發(fā)商均應就此向購買人承擔違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