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扣件鋼管腳手架在施工中的安全風險

導讀:
1扣件鋼管腳手架施工安全風險識別 扣件鋼管腳手架施工風險存在于方案設計和現場施工與管理兩個階段。2扣件鋼管腳手架降低風險措施 工程項目常用的安全風險措施有:風險回避、風險控制、風險轉移、風險自留和風險利。那么降低扣件鋼管腳手架在施工中的安全風險。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1扣件鋼管腳手架施工安全風險識別 扣件鋼管腳手架施工風險存在于方案設計和現場施工與管理兩個階段。2扣件鋼管腳手架降低風險措施 工程項目常用的安全風險措施有:風險回避、風險控制、風險轉移、風險自留和風險利。關于降低扣件鋼管腳手架在施工中的安全風險的法律問題,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建筑工程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通過對扣件鋼管腳手架模板高大支撐系統的施工安全風險識別,結合施工實踐、有關數據資料,總結出扣件鋼管腳手架模板高大支撐系統的施工安全風險識別類型,并依據識別的安全風險,在施工中采取應對措施,從而降低扣件鋼管腳手架系統施工的安全風險。
扣件鋼管腳手架因其施工方便、適用性廣等特點,在多、高層建筑現澆混凝土結構模板高大支撐系統施工中被廣泛使用。而扣件鋼管腳手架坍塌事故是建筑施工中極易引發群體傷亡的危險源之一,在施工過程中如果沒有對扣件鋼管腳手架系統的施工安全風險進行識別與控制,極有可能發生模板支撐坍塌的安全事故,造成重大的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因此探討扣件式鋼管腳手架的安全風險識別與應對措施,對減少和避免結構施工中的安全事故有著重要意義。
1扣件鋼管腳手架施工安全風險識別
扣件鋼管腳手架施工風險存在于方案設計和現場施工與管理兩個階段。下面就超高超大跨的扣件鋼管模板支撐施工項目,對扣件鋼管腳手架模板高大支撐的施工安全風險進行識別:
扣件鋼管腳手架高大支撐施工安全風險包括設計方案風險、現場施工風險和管理風險,而設計方案風險有設計受力模式風險、材料性能參數風險、荷載參數風險、地基力學參數風險和構造設置風險等五個方面;現場施工風險有支撐面變形大風險、材料風險、架體搭設風險、施工中荷載增大風險及架體拆除風險等;管理風險有檢查不認真風險、交底不到位風險和檢查不及時風險等諸多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現場施工和管理貫穿于整個施工過程,要根據現場實際條件與施工方法,采用分解分析法對扣件鋼管腳手架系統施工進行細致的安全風險識別。?
2扣件鋼管腳手架降低風險措施
工程項目常用的安全風險措施有:風險回避、風險控制、風險轉移、風險自留和風險利。本文主要采用對風險進行主動控制的措施,將風險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2.1設計方面風險措施?
2.1.1設計受力模式風險??奂戒摴苣_手架支撐立桿的受力模式常有兩種方式:立桿頂端可調支托傳力和頂部水平鋼管與立桿扣接的直角扣件傳力。立桿頂端可調支托傳力可使立桿處于軸心受壓狀態;扣件傳力使立桿處于偏心受壓狀態,而扣件的擰緊力矩大小不一。導致支撐系統的承載力明顯比可調支托傳力的承載力低得多。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在受力設計時,采用立桿頂端可調支托傳力模式,可避免由于現場實際搭設時扣件的擰緊力矩大小不一造成的風險。?
2.1.2材料性能參數風險。由于計算時材料性能參數取值不當,如Φ48mm×3.5mm鋼管,規范規定壁厚允許偏差是一0.5mm,而對于Φ48mm×3.0mm鋼管而言,壁厚為3.0mm的鋼管與壁厚為3.5mm鋼管相比,截面面積減少13.2%,截面慣性矩下降11.5%。如果在計算時不考慮這一因素影響,就埋下安全隱患。需采用≯48mm×3.5mm鋼管,計算按≯48mm×30mm鋼管的截面特性進行計算,可避免由于材料的截面偏差引起的風險。?
2.1.3荷載參數風險。現場由于施工條件變化、氣候變化、混凝土施工順序與方法改變、支撐系統垂直度搭設偏差和安全荷載等級有可能造成施工荷載增大。給支撐系統施工留下安全隱患。為降低風險,在施工專項方案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各種荷載因素,并按最不利荷載組合進行計算,確保支撐系統具有足夠的承載能力、剛度和穩定性。一般支撐安裝偏差荷載標準值取1%的垂直永久荷載標準值,按作用在支撐上端水平方向進行設計計算;而安全荷載主要是考慮施工中的振動和沖擊、不均勻荷載等未預見因素產生的水平荷載,取2.5%的垂直永久荷載標準值,按作用在支撐上端水平方向進行設計計算即可。?
2.1.4地基參數風險。地基承載力參數取值偏大或設計時未充分考慮氣候條件變化的影響,如雨天雨水侵蝕地基土、地下水位上升等導致地基承載力降低;施工時地基土夯實不夠,承載力達不到設計要求等。應對措施要考慮到現場基坑的開挖形式,按規定在基礎施工后用土回填。若現場及附近土源少、土質差,現場施工方案采用回填砂灌水振動密實,考慮到施工中可能出現回填砂振動不夠到位,故按中砂中密考慮進行計算。?[page]
2.1.5構造設置風險。如果設計方案沒有給出扣件鋼管模板支撐平面布置圖、立面布置圖及構造詳圖,支撐系統構造做法采用文字表述,而未正確表達清楚。
設置時可增設水平加強層、加密立面剪刀撐等措施滿足高大模板支撐系統構造上的要求。支撐底部設置鋼支座和75mm×150mm的墊木。同時支撐系統與已澆筑的結構進行有效拉接,保證整體穩定。?
2.2現場施工過程風險控制?
2.2.1支撐面變形大風險。立桿支撐面未按照要求進行夯實或加固處理,承載力達不到要求;地基未做好排水設施,被水浸泡后產生不均勻沉降,導致支撐產生較大的應力,極易發生垮塌;立桿底部未使用鋼底座和墊木板或墊木板規格偏小等。可依據實際情況,當自然地面標高為-2.0m,基坑底標高為-3.0m時,基坑采用大開挖,方案規定在基礎施工后用中砂回填至-0.3m.回填采取分層回填灌水振動密實,分層厚度控制在250mm,并分層取樣檢測進行控制,回填砂壓實系數達0.9以上,最后在支撐位置面上澆筑寬1.8m、厚0.1m的素混凝土墊層,同時支撐底部設置鋼支座和75mm×150mm的墊木,地面周圍設置排水溝進行有組織排水,防止地基土受到水浸泡。?
2.2.2材料風險。鋼管、扣件不合格,如鋼管、扣件出廠壁厚不足,扣件抗滑和抗破壞性能不合格;鋼管、扣件經多次周轉使用存在嚴重磨損,加上維護保養不到位,造成外觀質量差,出現銹蝕、變形、開裂,致使支撐承載能力明顯降低。為此在施工中應加強維護保養工作,防止腐蝕。要重點檢查進場的鋼管、扣件的生產許可證、質量合格檢測證明和廠家標志;要求鋼管壁厚不小于3mm;其力學性能在監理工程師見證下進行抽樣送檢;對達不到設計要求、彎曲變形、嚴重腐蝕的嚴禁使用。?
2.2.3搭設風險。工人無證上崗或工人安全意識不夠、工人帶情緒工作;未按經批準的專項設計方案要求的受力方式進行搭設;立桿的縱橫排數不足、間距偏大;支架的垂直度偏差大;扣件螺栓擰緊扭力矩偏小,整個支撐系統未按規定與已施工的結構進行有效連接,整體穩定性差;未正確使用墊板、底座和頂托,底座、頂托隨意伸長且無相應的加固措施等。采取的措施是搭設必須由專業施工隊伍承擔,搭設人員必須持腳手架搭設特種作業上崗證。作業前由現場施工項目部對操作班組人員就施工技術專項方案、搭設構造要求、技術參數和安全質量注意事項等進行書面和口頭技術交底,在混凝土墊層上對支撐立桿位置進行彈線定位,確保立桿的位置和間距正確;同時支撐系統搭設過程中對構造設置、立桿接頭位置、水平桿間距進行跟蹤檢查和記錄,對立桿垂直度采取經緯儀檢測,對扣件擰緊程度進行10%抽檢,要求扣件扭力矩達40~65N-m,發現不符合要求,立即責令整改。?
2.2.4荷載增大風險。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模板面的堆載超過設計的施工荷載,混凝土泵送產生的水平沖擊力引起的誘發荷載。混凝土澆筑路徑不當產生反力放大效應引起的等效荷載。局部立桿支撐面變形沉陷,引起附近各立桿所受荷載增大。采取應對措施:嚴禁將泵管固定在支撐系統上,避免混凝土泵的振動作用破壞支撐系統的整體穩定性;混凝土的澆筑方向盡可能對稱,以確保受荷均衡,對高大跨的大梁混凝土采取水平分層澆筑,使其力均衡;控制澆筑艙面的施工荷載,倉面上僅留必要的混凝土操作人員,混凝土的堆積高度控制在150mm內,以防止支撐局部荷載過大導致失穩;指派專業人員對模板支撐系統立桿支撐面的變形情況進行監測,以確保澆注安全。?
2.2.5拆模風險。
若拆模過早、拆模不按規定順序進行,在支撐系統拆除過程中導致混凝土結構受荷與結構設計不吻合,未按操作規程拆模等。此時必須加強安全技術交底,進行跟蹤檢查并指導拆除施工,拆模前應對混凝土強度進行檢測。當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值的100%后,方可拆除承重模板和支撐系統,支撐系統拆除順序按結構受荷情況符合結構設計要求。待混凝土自然養護28d后,混凝土試塊由監理工程師見證送檢,檢測結果強度均大于設計強度值,由項目部向監理工程師申請,經監理工程師批準后方可按規定順序拆除。?[page]
2.3管理風險控制
管理人員本身業務素質低、安全意識不夠、責任心差、情緒波動,對工人安全技術交底不到位,現場支撐系統施工過程質量檢查不及時,未能及時發現問題。遇到以上情況,按項目部制定現場施工安全生產管理責任制和考核制度,重申各個施工安全管理崗位職責;由公司技術和安全管理部門對現場施工安全管理人員就施工技術專項方案、搭設構造要求、技術參數和安全質量注意事項等進行交底,并對施工安全管理人員進行安全思想教育,提高業務水平。施工安全管理人員及時對現場支撐系統搭設質量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模板支撐系統搭設完后,由公司總工組織檢查驗收合格后,向監理方申請報驗,經監理方總監理工程師驗收確認后進人下道工序。?
[參考文獻]?
[1]周績忠,蔡雪峰??奂戒摴苣_手架施工安全風險識別與應對[J]。施工技術,2008,(2):48~51.
[2]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哈爾濱工業大學[GJ30-2001]。建筑施工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