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婚外情三大成因(一)

導讀:
然而近20年來,“婚外性行為”又成為觸動中國人敏感神經的詞語,并且被一些人貼上了“人性”、“自由”、“權利”等漂亮標簽。由此可見,西方人重視內心約束,而中國人重視外部約束。在西方人行為中有宗教信仰及負罪感來約束的部分,中國卻更多地由社會交往的規范來約束。那么中國式婚外情三大成因(一)。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然而近20年來,“婚外性行為”又成為觸動中國人敏感神經的詞語,并且被一些人貼上了“人性”、“自由”、“權利”等漂亮標簽。由此可見,西方人重視內心約束,而中國人重視外部約束。在西方人行為中有宗教信仰及負罪感來約束的部分,中國卻更多地由社會交往的規范來約束。關于中國式婚外情三大成因(一)的法律問題,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婚姻家庭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而自宋明之后,婚外性行為就被視為異端行為并加以禁止了。人們開始將婚外性行為稱為“通奸”,并且對此類“犯科”的男女施以重刑。然而近20年來,“婚外性行為”又成為觸動中國人敏感神經的詞語,并且被一些人貼上了“人性”、“自由”、“權利”等漂亮標簽。
對于婚外戀或婚外性行為的原因,各方學者的觀點不一,筆者傾向于認為婚外性行為是以下幾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中國人內心負罪感的缺失
美國學者馬爾庫塞認為,文明的進步與負罪感的增強有關,他提出“文明進步所付出的代價就是由負罪感的增強而導致的幸福的喪失”。然而,這一理論在中國似乎不那么成立了,很多中國人對于自己的行為基本不會產生負罪感。這是因為中西文化之間的一個重要差別:宗教信仰。在西方人看來,上帝給予世界光明,并且監督著世間的一切,蕓蕓眾生都是在上帝的眼皮底下生活。但很多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井井有條地生活在一起,沒有隨心所欲,靠的是什么呢?靠一種長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純粹世俗的、不成文的社會行為規范。這些社會規范有些演變成法律,有些沒有,但是這些規范都被人們從內心中服從著。而中國基本上是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民族,長久以來儒家學說一直占統治地位,“禮治”是制約中國人言行的主要規范。
由此可見,西方人重視內心約束,而中國人重視外部約束。在西方人行為中有宗教信仰及負罪感來約束的部分,中國卻更多地由社會交往的規范來約束。因此,在婚外戀方面中國人感到的壓力更多地來自外部———家庭關系的壓力、社會輿論的壓力、行政處分的壓力等等。當然這并不意味著西方人婚外戀就會少,而中國人雖然較少受到內心的折磨,卻懾于社會行為規范的壓力而不敢輕舉妄動,對于中國人來說,社會懲罰是制約其婚外性行為的關鍵因素。
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規范的弱化
社會學家認為,歷史上的非道德主義往往出現在社會結構大動蕩的時代。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尚未完整地確立其自身形態。一元化價值模式瓦解,社會結構處于高度的分化與整合過程中,社會結構中缺乏傳統主體文化價值的有力支撐,必然會導致人的行為無序與道德滑坡。傳統人際關系的破裂,必然帶來社會結構的“脆化”和社會規范的“弱化”。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封閉的流動性非常差的小農社會,一個人一旦做出諸如婚外性行為的越軌之舉,那么他所生活的村莊或社區里的人都會知道,通常情況下他會受到當地族規或村規的嚴懲。即使能躲過懲罰,也必將導致他社會地位的下降,而且他也會喪失很多發展的機會。而在轉型期,人口的流動性增大,許多人遠離了自己世代居住的家鄉而在其他地方定居下來,這樣,原來制約他們的族規、村規等社會規范就不能起到作用,越軌行為也必然會增加。進入市場經濟社會以后,“個人與單位關系由一種人身依附關系轉為勞動合同關系”,過去能決定一個人命運的人事檔案制度正在逐漸失去其強大的社會控制作用,所以轉型期社會懲罰是大大降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