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交通事故現場勘查方法

導讀:
下面由小編為您詳細介紹交通事故現場勘查的方法。車輛遇情況采取緊急制動后與地面磨擦會出現炭黑拖印。其次,因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需要,還應對肇事車輛的車速、碰撞接觸點,以及現場的痕跡進行的分析。對肇事車輛的行駛速度主要依據現場遺留痕跡作。目前,現場查勘判斷車速的方法,主要是利用車輛的制動拖印以及散落物拋出的距離等來估算車速。交通事故中的碰撞形式有機動車輛碰撞行人、碰撞自行車、碰撞固定物體以及機動車相互碰撞等。那么車輛交通事故現場勘查方法。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下面由小編為您詳細介紹交通事故現場勘查的方法。車輛遇情況采取緊急制動后與地面磨擦會出現炭黑拖印。其次,因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需要,還應對肇事車輛的車速、碰撞接觸點,以及現場的痕跡進行的分析。對肇事車輛的行駛速度主要依據現場遺留痕跡作。目前,現場查勘判斷車速的方法,主要是利用車輛的制動拖印以及散落物拋出的距離等來估算車速。交通事故中的碰撞形式有機動車輛碰撞行人、碰撞自行車、碰撞固定物體以及機動車相互碰撞等。關于車輛交通事故現場勘查方法的法律問題,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交通事故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核心內容:現場查勘人員主要是沿車輛行駛路線尋找現場痕跡和確定肇事車輛的接觸部位來對交通事故作出判斷和分析。一般都經過現場拍照、測量以及收集物證、人證后再判斷分析是否屬于保險責任范圍。下面由小編為您詳細介紹交通事故現場勘查的方法。
【本文導航】
一、車輛交通事故現場查勘的主要內容
二、車輛交通事故現場查勘的方法
三、現場查勘的判斷與分析
【正文閱讀】
一、車輛交通事故現場查勘的主要內容
1.車輛剎車痕跡。據此判斷肇事前車輛行駛速度及行駛路線。
2.車輛碰撞所遺留殘碎的物體(例如:塑件碎片及燈具玻璃碎片等),根據剎車痕跡及遺留的殘碎物體,確認和判斷車輛瞬間碰撞第一接觸點。
二、車輛交通事故現場查勘的方法
(一)沿車輛行駛路線尋找現場痕跡
⑴剎車印跡。車輛遇情況采取緊急制動后與地面磨擦會出現炭黑拖印。
⑵碰撞、碾壓、刮、擦、擠等痕跡。車輛與車輛、車輛與行人、車輛與牲畜、車輛與其他物體接觸后雙方留下的痕跡。
⑶現場遺留物。車輛發生碰撞后所剝落的漆皮、玻璃碎片、脫落破碎的汽車零件。
(二)確定肇事接觸部位
確定肇事接觸點。對處理事故起關鍵作用。接觸點是形成事故的焦點,又是判定事故責任的重要依據。接觸部位是多種多樣的,要經過深思熟慮,全面細致地進行分析。
三、現場查勘的判斷與分析
現場查勘人員經過現場拍照、測量以及收集物證、人證后應首先判斷分析是否屬于保險責任范圍。其次,因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需要,還應對肇事車輛的車速、碰撞接觸點,以及現場的痕跡進行的分析。
(一)、判斷肇事車輛的車速
機動車輛肇事前的行駛速度是分析事故原因的生要因素。對肇事車輛的行駛速度主要依據現場遺留痕跡作。
目前,現場查勘判斷車速的方法,主要是利用車輛的制動拖印以及散落物拋出的距離等來估算車速。
機動車輛肇事前,駕駛員多會本能地采取緊急制動措施,所以事故現場上一般都留有制動時車輛抱死滑移的痕跡(但對于一些高檔進口車輛有防抱死裝置的則可能沒有輪胎滑移痕跡),即所謂的制動拖印。
汽車制動時,當車輛制動器的制動力大于車輪與地面的附著力時,車輪將抱死不轉,并在路面上沿汽車行駛方向向前滑移。
(二)、判斷碰撞接觸點
碰撞是指運動著的車輛以其運動方向的正面與對方接觸的事故。碰撞接觸點就是碰撞雙方最初的接觸部位在路面上的投影位置。
交通事故中的碰撞形式有機動車輛碰撞行人、碰撞自行車、碰撞固定物體以及機動車相互碰撞等。碰撞的形式有正面碰撞、追尾碰撞、側面碰撞等。當車輛與相當質量的車輛或物體碰撞時,由于運動慣性瞬間受阻,運動是碰撞事故的一個特點。
由于實際碰撞事故十分復雜,很難用動力學的碰撞理論,通過計算確定碰撞點。目前,判斷碰撞接觸點的方法主要是根據現場況進行邏輯推理分析,或通過事故現場模擬實驗確定。[page]
判斷碰撞接觸點的依據:
1.事故現場的物理(力和運動)現象,雙方車輛損壞的部位及受力情況。當第一現場挪動后,根據雙方車輛碰撞損壞位置亦可以初步判定事故原因。
2.事故現場的散落物。如車體下的泥土、玻璃碎片等。
3.剎車印跡。
4.汽車運動學和動力學理論(運動軌跡和碰撞損壞情況)。
碰撞接觸點的判斷通常分以下幾種情況:
1.汽車碰撞固定物體
汽車碰撞固定物體時,無論碰撞后固定物(包括停駛的車輛)是否產生位移,用固定物體原始位置與汽車的接觸點就能確定碰撞接觸點。
2.汽車碰撞行人或自行車
由于決定雙方碰撞沖量的質量和速度相差懸殊,因此碰撞后不會導致汽車運動速度和運動方向的明顯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碰撞位置必然在現場汽車停放位置的后方。所以碰撞接觸點應在汽車前保險杠之后(汽車前行事故),根據遺留在路面上的自行車輪胎挫劃痕跡或行人的鞋底挫劃痕跡,被撞者身上或自行車上掉下來的物品等進行判斷。
3.汽車正面相撞
汽車正面相撞時,由于兩車均沿同一直線運動,碰撞后兩車的停駛位置一般不會偏離原先的行駛方向。通常,當兩車變形相當時,沖量大的車將使沖量小的車由碰撞位置后移,故碰撞位置應在沖量大的汽車保險杠后方。由于碰撞瞬間車輛前軸負荷突變以及碰撞力可能使前輪輪胎產生橫向挫滑的結果,前輪胎將在路面上留下較正常輪印寬而重的挫痕。因此,輪胎挫印的位置,可作為判斷碰撞接觸點的依據。另外,還可根據碰撞掉落的前燈玻璃等掉落物體判斷碰撞接觸點。
4.追尾相撞
追尾的后車碰撞行駛的前車,前車將在碰撞力的作用下加速,碰撞后兩車一起向前運動,碰撞接觸點應在停駛后的后車前保險杠之后。
5、側面相撞
無論是側面正交或斜交相撞,被撞車都可能程度不同地偏離原先的行駛路線,車輛偏離原行駛路線的程度雖然與兩車各自的沖量對比有關,但車輛碰撞后的運動趨勢又受到碰撞接觸部位、車輛型式和結構、操縱系統狀態(車輪制動狀態、轉向輪偏轉角度)、附著系數諸因素影響,所以側面碰撞的碰撞接觸點很難運用運動學關系通過簡單定量分析得出可靠結果。一般依靠各種碰撞事故資料及經驗進行判斷。
(三)、車輛變形和破損痕跡的鑒別與分析
事故發生后,無論是機動車輛之間,還是車輛與固定的物體、或車輛與行人之間,甚至車輛自身的事故,都會或多或少的在車體上留下種痕跡。
1.車體上的碰撞痕跡
車輛互撞或車輛碰撞固定物體,一般都會造成車體變形或破損。在一般碰撞事故中汽車前面的保險杠、葉子板、水箱護柵等部位,可找出凹陷的痕跡。凹陷的位置和大小對判斷碰撞對象及碰撞接觸部位十分有用;從凹陷的程度也可推斷碰撞時相對速度的大小。對于碰撞痕跡,應注意將第一次碰撞與其后的第二次碰撞區別開來。第一次碰撞與事故成因有關,而第二次碰撞則是事故的后果。
2.車體上的刮擦痕跡
車輛刮擦痕跡的位置通常在車體側面。刮擦痕多為長條狀,除具有凹陷或破損的特征外,還呈現車身灰土、泥土被擦掉或漆皮被刮落的現象。與碰撞事故相仿,刮擦部分上可能留下對方車輛的漆皮、木質纖維或其它物體的痕跡。
3.碾壓痕跡
證明碾壓事故的痕跡多留在車裙下沿或底板下面。查勘車輛碾壓行人或自行車事故時應注意查找碰撞痕跡,因多數碾壓是碰撞以后發生的。
4.車輛機械事故痕跡
因車輛機件失靈所造成的事故,其原因主要在車輛的行駛系或操縱系。行駛系或操縱系的某個機件斷裂或連接松脫,往往使行駛中的車輛突然失控。因機件失靈造所成事故雖然為數甚少,但其后果一般都比較嚴重。機件斷裂、松脫的原因有些屬于設計、制造質量問題,但大多數情況下則與修理保養以及駕駛員的責任有關。為了查明這類事故的真正原因,則必須依靠對機件損壞部位痕跡進行必要的技術鑒定(包括材質的技術鑒定)。
汽車制動系以及行駛、轉向機構的某些機件如前軸、轉向節、鋼板彈簧、轉向傳動桿件等的松脫或斷裂都有其一定的過程。連接件的松脫過程先是防松裝置(開口銷、鎖緊螺帽等)脫落,然后在車輛行駛震動中逐漸松開;而機件的斷裂也是如此,如轉向節的斷裂過程中由于應力集中等影響,最先在轉向節軸根部出現疲勞裂紋,隨著疲勞裂紋在使用過程中逐漸擴展,零件的有效斷面亦隨著減小,當有效斷面小到使其強度不足以勝任某次沖擊力時,轉向節才會突然折斷。可見,上述松脫和斷裂的痕跡也不會是截然變化的。從痕跡處的油跡、銹斑、灰塵一般可以推斷機件的損壞原因。這是鑒別事故在先還是機件損壞在先的方法。
車輛翻車等事故造成多種機件損壞時,應分析最先造成事故的原因。因為有的機件損壞是事故后造成的,與事故形成無關;有的雖是事故的原因,卻不是直接原因。例如傳動軸斷裂本該不會引起翻車,但斷裂旋轉的傳動軸打裂了制動貯氣筒或破壞了制動管道,從而導致制動失效,車輛失去控制。這些,都應在對機件破損痕跡的具體分析中,運用科學知識合理推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