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要回建設工程款?涉政府工程,出具審計報告前收回工程款480萬!

導讀:
法律依據:雙方建設工程《合同書》專用條款第26條工程款(進度款)支付約定“工程竣工驗收合格后,由招標人支付至全部工程款(招標人將有關工程竣工結算資料審核完成,報縣財政評審中心進行評審后的審定值)的7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第十條規定,“審計機關應依法加強對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公共工程建設項目的審計監督,建設單位不得將未完成審計作為延期工程結算、拖欠工程款的理由,法律依據:《**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3條第2款規定,“政府投資和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建設項目,合同約定以行政審計、財政評審作為工程款結算依據的,按照約定處理。
建設工程領域,針對政府投資或國有資本投資的項目,建設單位約定工程款結算以政府審計結論為依據已成合同必備選項。因此,實踐中以政府審計未完成為由拖欠工程款也成為常態!
2013年7月4日,某建工集團與某街道辦事處簽訂《合同書》,由該建工集團承攬某素質教育中心建設工程施工項目,合同約定工程總價款為42615510.87元,因施工過程中存在增量和變更,最終經雙方確認的結算價為43704217.01元。建工集團依約完成了合同義務,工程驗收合格,并于2016年2月23日投入使用。
但該街道辦事處主張雙方合同約定工程款以審計為準,因審計尚未完成不具備支付條件,故始終拒絕支付工程尾款共計約500萬元!鑒于實際審理中類案的判決多對施工方不利,北京天用律所作為建工集團的委托代理人,在開庭前整理相關法律法規依據,尤其是當地審計部分相關規定,并就此與主審法官多次溝通,引導法官審理方向。
天用律師在庭審中充分表達我方主張收回工程款訴求的重要法律依據,其中包括:
一、審計不能作為無限延期支付工程款的合法理由。本案中的街道辦事處有故意延遲或妨礙提交審計等情況,導致不能及時出具審計報告,這種情況不能作為此涉政工程完工后無限延期支付工程款的合法理由。也就是說街道辦事處應該支付我方當事人工程款。
法律依據:《**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3條第2款規定,“政府投資和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建設項目,合同約定以行政審計、財政評審作為工程款結算依據的,按照約定處理;但發包人故意遲延提交審計或妨礙審計條件成就,以及行政審計、財政評審部門明確表示無法進行審計或無正當理由超出合同約定的審計期限三個月,仍未作出審計結論、評審意見的,當事人申請對工程造價進行司法鑒定,應當準許?!秶鴦赵恨k公廳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第十條規定,“審計機關應依法加強對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公共工程建設項目的審計監督,建設單位不得將未完成審計作為延期工程結算、拖欠工程款的理由?!?
二、發包人不在規定期限內辦理財務決算,視為支付條件成就。此案中,街道辦事處沒有在法律的規定期限內辦理財務結算,就視為支付工程款的條件成就,理應支付施工方建設集團的工程款。
法律依據:《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條例》第三十一條規定,“各部門及其所屬單位采用建設方式配置資產的,應當在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合格后及時辦理資產交付手續,并在規定期限內辦理竣工財務決算,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年?!薄吨腥A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九條規定,附條件的合同/民事法律行為,“當事人為自己的利益不正當地阻止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已經成就?!薄敦斦拷ㄔO部關于印發建設工程價款結算暫行辦法的通知第369號文件》第14條第三項:工程竣工結算審查期限之規定工程結算報告金額在5000萬元以上的應當從接到竣工結算報告和完整的竣工結算資料之日起60天。
三、合同約定的付款期已過,原告有權利要求支付工程款。此涉政工程驗收合格并于2016年2月23日投入使用。根據合同約定,被告工程款的支付截止時間應不晚于竣工驗收合格之后起2年,即2018年2月22日。所以我方建工集團有權利要求對方支付工程款。
法律依據:雙方建設工程《合同書》專用條款第26條工程款(進度款)支付約定“工程竣工驗收合格后,由招標人支付至全部工程款(招標人將有關工程竣工結算資料審核完成,報縣財政評審中心進行評審后的審定值)的70%。剩余款項分兩年還清(自工程竣工驗收合格之日算起)”;通用合同條款第14.2條關于竣工結算審核約定,“發包人應在簽發竣工付款證書后的14天內,完成對承包人的竣工付款”。
審 理 結 果:
本案中法院最終支持了我方委托人要求對方支付480萬元工程款以及相應利息的主張,我方勝訴!法官也向委托人表示,該案在當地法院無在先判例,如果委托人資料準備不充分的話,事實上不易支持委托人訴求。正是因為天用律所收集了充分且有力的證據,為當地此類涉政工程未出具審計報告就成功收回工程款案例開了先河,獲得了法院的支持!
案例來源:北京天用律師事務所,以上為天用律所辦理過的真實案例,為確保個人和商業隱私,文中所有人物的名字均使用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