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建項目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公建民營

導讀:
公建民營&ldquo,其實政府對&ldquo,早有伏筆的&ldquo,公建公營&ldquo,公建國營&ldquo,隨著國家加快托育服務的建設,各地政府不斷出臺的促進發展實施政策中,&ldquo。
隨著國家加快托育服務的建設,各地政府不斷出臺的促進發展實施政策中,“公建民營”“公建公營”“公建國營”、“民辦公助”刷爆我們眼球。
早有伏筆的“公建”與“公助”
其實政府對“公建”或“公助”,早就釋放了信號。
早在2019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就指出:“鼓勵通過市場化方式,采取公辦民營、民辦公助等多種方式,在就業人群密集的產業聚集區域和用人單位完善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以及“鼓勵地方政府通過采取提供場地、減免租金等政策措施,加大對社會力量開展嬰幼兒照護、用人單位內設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的支持力度”。
2021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發布《“十四五”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工程和托育建設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支持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力量舉辦托育服務機構,支持公辦機構發展普惠托育服務”,文件釋放出鼓勵托育服務機構“公建公營”、“公建國營”、“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信號。
2022年3月30日,全國托育建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更是明確提出鼓勵“公建公營”、“公建國營”、“公建民營”。
那“公建民營”“公建公營”“公建國營”、“民辦公助,又分別是什么意思呢?
公建公營
“公建公營”托育園,就是完全由政府舉辦運營的托育園,一般為非營利性,不以盈利為目的,主要是起樹立行業標桿、示范作用,促進行業發展。
“公建公營”,由政府投資建設并進行管理,其日常運營的資金來源于政府的財政撥款,虧損由政府承擔,并對其兜底,一般有事業編制,就好比公辦幼兒園。
公建國營
“公建國營”,與“公建公營”相相似,由政府投資建設,但運營管理有區別。
“公建國營”托育園,是完全由政府投資建設,建設資金來自于政府撥款。但是政府不負責日常運營管理,完成建設后,將托育園資產劃撥至政府平臺公司(比如國企),由政府平臺公司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并負責日常經營資金。
“公建國營”托育園,有營利性的,也有非營利性的,以普惠為主,帶動當地托育服務提質增效,解決托育服務供給短缺問題;也承擔著樹立標桿范、帶頭示范作用。
這類托育園,好比國企管理的幼兒園,屬于國有資產,企業市場化管理,一般無事業編制。
“公建公營”與“公建國營”,因為產權性質屬于政府或國有,機構規模相對較大,規范性程度高,提供的服務較為完整,能夠長期為市場提供托育服務。
公建民營
“公建民營”托育園,指政府通過招標的方法,利用承包、委托、聯合經營等方式,將政府擁有所有權的托育園交由企業、社會組織或個人的運營管理,政府行使監督權。
“公建民營”是對“公建公營”和“公建國營”模式上的創新,既能夠享受“公建”的優惠政策,又能夠提高管理效率。
這些托育園,由政府投資建設,建設資金來自于政府撥款;在建設完成后,政府采取公開招標的方式,由中標人負責托育園的日常運營管理,中標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這些托育園,一般為普惠托育園。
公建民營的優點有:
1. 價格有利于低收入人群接并
因為是公建,一般在進行招投標時,政府都會設定價格上限,且要求普惠收費,所以價格不會太高,大多數人都能承受。
2. 提高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
同政府在進行招投標時,為避免國有資產的流失,會制定相關的收益分成條款,中標人按要求上繳一部分的收益,用以補償建設費用。
3. 合理利用民營機構的相對優勢
民營機構,具有資源整合與經營管理上的優勢,降低項目設計、建設、運營等全周期的成本,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公建民營”后,既可以保持公辦托育機構的各種福利服務性質,又可以發揮民辦機構的專業性,提高公建托育機構的利用率,提高其服務質量和水平,使公辦托育機構去行政化,提高資源配置和管理效率。
也正是因為“公建民營”的這些優點,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通過“公建民營”來促進本地托育服務的建設與發展。
民辦公助
“民辦公助”托育園,就是完全由民營企業或個體投資舉辦的托育園,政府給予一定資金支持的建設模式。舉辦者自行籌集建設資金與運營資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一般為營利性,市場化經營。
民辦托育園,機制靈活,在資源整合與經營管理上的優勢,能降低運營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營銷活躍,根據家長的需求,不斷優化與完善托育服務品質。
因為托育園建設周期長、租金和建設成本高、投資回報率低、投資回報周期長、行業剛起步等劣勢,民間資本輕易不愿意投資托育,而國家又需要通過補足托育服務短板來提高生育率。因此,國家制定補貼標準,對符合標準的托育園,通過托位建設補貼、運營收托補貼、人員培訓補貼等形式,給予托育園一定的資金補助,減輕托育園的經營壓力,吸引更多企業或個人投資托育服務,從而促進行業發展。
“公建”對“民辦”的影響
大批的“公建”性質托育園出現后,對我們沒有“公建”背景的民辦托育園,有什么影響呢?
1. “民辦”太慢,“公建”來提速
“一老一小”是中央掛帥的頭等民生大事,在疫情的影響下,如果只指望“民辦”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得政府親自下場帶頭干。
政府集中力量好辦事,利用閑置國有場地,帶頭建設一批普惠性托育園,建設速度快,有公信力,無成本壓力,優勢多多。
2. “民辦”難擔起示范的重任
過去幾年,政府一直指望“民辦”建設普惠性托育。但因為托育市場剛起步,托育投資大,招生難,尤其是疫情影響下,有不少托育園是入不敷出,甚至有拿到發改委普惠托育專項補貼資金后就關門停業。所以,最后發現,“民辦民營”還是很難達到示范標桿作用,特別是在承擔指導功能方面,很難打開“格局”,不得已,政府只能親自下場。
3. “公建”帶動托育發展
當下,每個區級政府都領到一個“公建”任務,那就是建設“托育綜合服務中心”,真正落地一個核心托育服務中心,作為當地托育服務的心臟,可以真正帶動當地的托育服務發展。
不管是公辦、民辦,不管是普惠還是非普惠,都將得到“托育綜合服務中心”的專業指導和服務,人才、標準、體系都將得到全方面立體的支持。上海市的早期教育指導中心,給各地政府做了很好的示范。
4. 利好托育行業
為啥民營資本對托育不感冒,尤其是普惠托育。除了疫情影響之外,還有就是市場不成熟、行業標準不規范,主管部門參考學前教育在管理托育機構,許多家長不知道托育為何物,導致托育機構魚龍混雜、參差不齊,家長送托的意愿也不強,托育園普遍招生難,入不敷出。
大量“公建”托育園入場,一是政府親自參與,總結實踐經驗,制定符合行業發展的標準與規范;二是借助政府公信力與政策引導,培養托育市場,加快市場成熟,讓托育意識深入人心,提高家長送托意愿。
所以,長期來看,“公建”帶頭來引導托育行業大發展,是大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