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辯權案例分析之訴訟時效抗辯權

導讀:
抗辯權案例分析之訴訟時效抗辯權訴訟時效抗辯是指當事人行使訴訟時效抗辯權的法律行為。請求撤銷原判,駁回沈某的訴訟請求。債權超過訴訟時效后,經(jīng)沈某向陳某催要,陳某向沈某出具了欠條,應視為其同意支付該欠款,放棄了訴訟時效抗辯權。雖然陳某向沈某出具欠條時,在欠條上注明由其與李某共同承擔,但沒有經(jīng)李某同意,故其所注內(nèi)容對李某無效,李某對該債權因超過訴訟時效而享有訴訟時效抗辯權,其不應再承擔清償責任。但該解釋中沒有關于超過訴訟時效后的訴訟時效抗辯權的涉他性問題。上述案件訴訟時效相應作出修改。那么抗辯權案例分析之訴訟時效抗辯權。大律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抗辯權案例分析之訴訟時效抗辯權訴訟時效抗辯是指當事人行使訴訟時效抗辯權的法律行為。請求撤銷原判,駁回沈某的訴訟請求。債權超過訴訟時效后,經(jīng)沈某向陳某催要,陳某向沈某出具了欠條,應視為其同意支付該欠款,放棄了訴訟時效抗辯權。雖然陳某向沈某出具欠條時,在欠條上注明由其與李某共同承擔,但沒有經(jīng)李某同意,故其所注內(nèi)容對李某無效,李某對該債權因超過訴訟時效而享有訴訟時效抗辯權,其不應再承擔清償責任。但該解釋中沒有關于超過訴訟時效后的訴訟時效抗辯權的涉他性問題。上述案件訴訟時效相應作出修改。關于抗辯權案例分析之訴訟時效抗辯權的法律問題,大律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債權債務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抗辯權案例分析之訴訟時效抗辯權
訴訟時效抗辯是指當事人行使訴訟時效抗辯權的法律行為。即對已進入訴訟階段,對對方當事人違反有關“訴訟時效”相關規(guī)定,當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訴訟時效抗辯”,請求駁回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
案例介紹
2007-2008年間,陳某與李某同居期間為興建房屋和經(jīng)營酒店從沈某處購買水泥磚和白酒,2008年12月1日,陳某與李某共同出具欠條給沈某,欠款計24500元。2011年,陳某與李某依法解除同居關系,并就同居期間的財產(chǎn)依法進行了分割。同年10月份,沈某得知陳某與李某解除同居關系后,遂向陳某與李某討要欠款。2012年4月2日,陳某重新出具欠條給沈某,內(nèi)容為:今欠到沈某2008年水泥磚和酒款合計人民幣24500元。在欠條的下方,陳某注明:此款由陳某和原妻李某共同承擔。沈某向陳某與李某討要欠款未果,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判決陳某與李某共同償還欠款。
法律判決
一審法院認為:該筆債務發(fā)生在2007-2008年間,但沈某自2011年10月份以后才開始向陳某與李某主張債權,因此對李某關于該筆債權超過訴訟時效的抗辯意見依法予以采納。陳某對該筆債務始終沒有異議,因此該筆債務應由陳某償還。遂判決:一、陳某于判決生效后十日內(nèi)清償沈某貨款24500元。二、駁回沈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陳某不服該判決,提起上訴稱:一審法院認定該筆債務超過兩年的訴訟時效正確,但認定超過訴訟時效只對李某有效,而對陳某無效錯誤。請求撤銷原判,駁回沈某的訴訟請求。
二審法院認為:在沈某向陳某、李某催要欠款時,該筆債權已超過訴訟時效,陳某與李某均享有訴訟時效抗辯權。債權超過訴訟時效后,經(jīng)沈某向陳某催要,陳某向沈某出具了欠條,應視為其同意支付該欠款,放棄了訴訟時效抗辯權。雖然陳某向沈某出具欠條時,在欠條上注明由其與李某共同承擔,但沒有經(jīng)李某同意,故其所注內(nèi)容對李某無效,李某對該債權因超過訴訟時效而享有訴訟時效抗辯權,其不應再承擔清償責任。遂判決維持了原判。
法律解析
本案涉及的主要問題是,超出訴訟時效后的債權,經(jīng)債權人向連帶債務人主張權利,連帶債務之一人重新出具欠條對債務予以確認,其他連帶債務人未予以認可,未予以認可之連帶債務人以超過訴訟時效,行使抗辯權是否能成立。簡而言之即一連帶債務人放棄時效抗辯的行為是否具有涉他性。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十七條規(guī)定“對于連帶債務人中的一人發(fā)生訴訟時效中斷效力的事由,應當認定對其他連帶債務人也發(fā)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該規(guī)定可以認定系對訴訟時效中斷事由對其他連帶債務人具有涉他性。但該解釋中沒有關于超過訴訟時效后的訴訟時效抗辯權的涉他性問題。筆者認為,從超過訴訟時效之債的性質、連帶之債的特點、訴訟時效抗辯權的構成要件及法律后果來看,超出訴訟時效后的債權,一連帶債務人放棄時效抗辯的行為不應具有涉他性。
2017年10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對訴訟時效的規(guī)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上述案件訴訟時效相應作出修改。
一、超出訴訟時效后的債權的性質
一般認為,超出訴訟時效后的債權通常稱為自然債務,其是相對與法律債務而存在的債務。債作為特定當事人間得請求為特定行為的法律關系,依是否能夠請求法律強制力之保護,分為自然債務和法律債務,該分類體現(xiàn)了債與責任分離的理論。債權具有給付請求權,給付受領權和債權保護請求權三種權能,在效力上分別體現(xiàn)為債的請求力,保有力和強制執(zhí)行力。作為法律債務具有上述權能與效力,是一種完全之債,而自然債務之所以區(qū)別于法律債務,系因其欠缺債的部分權能和效力,故在學理界稱自然債務為不完全債務,并將自然債務定義為“失去法律強制力保護,不得請求強制執(zhí)行的債務”。即自然之債失去了強制執(zhí)行力。
二、連帶之債之連帶性及涉他性
債之連帶性,謂債權人或者債務人有數(shù)人,各債權人得請求為全部之給付或各債務人負有全部給付義務之義務,惟因一次之全部給付,而其債之全部關系歸于消滅之債權債務關系。連帶之債的核心是連帶債務人或者連帶債權人之間的連帶性。連帶之債的涉他性指對于任一連帶債權人或連帶債務人所生事項的效力是否及于其他連帶債權人或連帶債務人。判斷涉他性標準為共同目的之達成,即在消滅債務。連帶之債采各債權或者各債務間對外具有連帶性,對內(nèi)具有分擔性的制度設計。故連帶之債具有涉他性特性。
三、放棄訴訟時效抗辯權的構成要件及法律后果
放棄訴訟時效抗辯權,是指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義務人以明示或者默示的方式表明其不行使訴訟時效抗辯權,愿意履行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義務。
其是一種實體權利,具有以下構成要件:
1、放棄訴訟時效抗辯權系對義務人享有的權利的處分,故放棄權利的主體需具有權利能力、行為能力和處分能力。
2、放棄訴訟時效抗辯權的行為屬于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行為,該意思表示應向相對方為之,但由于該行為同時為單方處分行為,故義務人放棄訴訟時效抗辯權無需權利人同意。
3、由于放棄權利需有放棄權利的意思表示,放棄訴訟時效抗辯權需以義務人知道訴訟時效完成、其享有訴訟時效抗辯權為要件。如果義務人不知道訴訟時效完成、其享有訴訟時效抗辯權,則不能認定其放棄訴訟時效抗辯權。
4、放棄訴訟時效抗辯權既可以采取明示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默示方式。放棄訴訟時效抗辯權將產(chǎn)生的法律后果是:訴訟時效期間視為未屆滿,義務人行使訴訟時效抗辯權拒絕給付不能成立,義務人負有的債務從自然債務轉為完全債務,訴訟時效期間從義務人放棄訴訟時效抗辯權之日起重新起算。如果義務人與權利人約定了新的還款期限而其未依約履行義務,則訴訟時效期間從還款期限屆滿之日起重新起算。
連帶債務法律關系中,一事項之所以對其他連帶債務人具有涉他性,其前提是各債務人所負的債務均為完全債務。盡管法律規(guī)定連帶債務具有連帶性是基于保護債權的目的,但連帶性只有在完全債權情形下才對連帶債務人有約束力。因此,在訴訟時效期間未屆滿之時,訴訟時效中斷事由具有涉他性并未損害到其他債務人的訴訟時效抗辯權。而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后,義務人享有并行使訴訟時效抗辯權時,債權已成為非完全債權,不具有法院保護的強制力。連帶之債雖由連帶之債務人對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但訴訟時效抗辯權為一種實體權利,該權利的放棄,應由義務人本人以明示的方式或者約定的默示方式予以放棄,而不能由其他連帶債務人代為放棄而重新苛以連帶債務。因此,在訴訟時效期間已經(jīng)屆滿的情形下,除非其他連帶債務人同意或者法律有特殊規(guī)定,否則,一連帶債務人放棄訴訟時效抗辯權的行為不應具有涉他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