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到期的債權可以轉讓嗎

導讀:
若被執行人知道法院在等待債權到期,第三人又有償還能力的,完全有可能與第三人達成協議,放棄、免除、減少債權的數額,或雙方協議將其債權轉讓給其他人,從而損害申請執行人的利益。如果采取了凍結預期債權的措施,則被執行人與第三債務人之間不能對將來的權利義務關系進行處分,足以保障申請執行人的執行。然而相關法律條文對此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即債權到期前禁止第三人向被執行人支付和被執行人支取,待債權到期后由第三人直接向申請執行人履行。從該條規定可以看出,民法典對債權轉讓的生效要件采用通知主義原則。那么沒有到期的債權可以轉讓嗎。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若被執行人知道法院在等待債權到期,第三人又有償還能力的,完全有可能與第三人達成協議,放棄、免除、減少債權的數額,或雙方協議將其債權轉讓給其他人,從而損害申請執行人的利益。如果采取了凍結預期債權的措施,則被執行人與第三債務人之間不能對將來的權利義務關系進行處分,足以保障申請執行人的執行。然而相關法律條文對此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即債權到期前禁止第三人向被執行人支付和被執行人支取,待債權到期后由第三人直接向申請執行人履行。從該條規定可以看出,民法典對債權轉讓的生效要件采用通知主義原則。關于沒有到期的債權可以轉讓嗎的法律問題,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債權債務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沒有到期的債權可以轉讓嗎
是可以進行轉讓的,但是需要符合一定的要求才可以進行轉讓
民事訴訟法及《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對如何執行未到期債權并沒有明確的規定。然而,債權未到期就不能采取任何措施,對申請執行人是非常不利的。若被執行人知道法院在等待債權到期,第三人又有償還能力的,完全有可能與第三人達成協議,放棄、免除、減少債權的數額,或雙方協議將其債權轉讓給其他人,從而損害申請執行人的利益。
司法強制執行是債權人實現其合法權利最后的合法保障,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存在著多種執行不能的情況,如被執行人沒有償還能力等。在司法實踐中,對被執行人到期債權的執行已經成為一種重要手段,但對被執行人未到期債權的執行尚處于摸索之中。
對未到期的債權不能立即通知第三人履行,但對未到期的債權采取執行措施是很有必要的。如果采取了凍結預期債權的措施,則被執行人與第三債務人之間不能對將來的權利義務關系進行處分,足以保障申請執行人的執行。然而相關法律條文對此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對此,筆者認為可以參照《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有些條文所體現的立法精神執行。《規定》第五十一條第二款規定“對被執行人預期從有關企業應得的股息、租金或紅利等收益,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凍結措施,禁止到期后被執行人提取和有關企業向被執行人支付。到期后人民法院可以從有關企業中提取,并出具提取收據。”即債權到期前禁止第三人向被執行人支付和被執行人支取,待債權到期后由第三人直接向申請執行人履行。
那么,能否以申請執行人與被執行人之間達成債權轉讓協議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呢?筆者認為是不可以的,因為未到期債權屬于不明確之債,存在著不能清償的可能,原債權人對債務人能否履行義務一般不承擔擔保責任。申請執行人與被執行人如果達成債權轉讓協議,被執行人在抵債數額以內就免除了履行義務,申請執行人要自行負擔向第三人收取債權的風險。從對債權執行方法總的原則來看,執行債權是基于債權的代位清償這一特點而采取的措施,而不是基于債權的可轉讓性這一特點。從實踐上看,債權轉讓的辦法一般也不會被申請執行人所接受。
《規定》第六十六條同時規定:“被執行人收到人民法院履行通知后,放棄其對第三人的債權或延緩第三人履行期限的行為無效,人民法院仍可在第三人無異議又不履行的情況下予以強制執行。”被執行人在通知之前實施的損害申請執行人權益的行為不能依此條宣布無效。因此,在對未到期債權采取執行措施時應及時向第三人發出履行通知,但這種履行通知應是附期限的履行通知,這不同于對到期債權執行時發出的通知,即責令第三人在債權期限屆至時再向申請執行人清償。
債權轉讓的法律規定:
債權轉讓必須具備以下條件才能有效:
(一)、必須有有效存在的債權;
(二)、債權的轉讓人與受讓人必須就債權讓與達成合意;
(三)、轉讓的債權必須具有可讓與性;
(四)、必須有轉讓通知。
我國《民法典》第五百四十六條第1款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從該條規定可以看出,民法典對債權轉讓的生效要件采用通知主義原則。從審判實踐看,如果嚴格限定債權轉讓履行通知義務的主體為轉讓人,那么轉讓人與受讓人就債權轉讓合意達成后,轉讓人怠于履行通知義務時,受讓人有可能錯失行使債權的時機,進而遭受損失。從訴訟角度來看,如果雙方的債權債務事實客觀存在,債權轉移也沒有損害債務人的利益,為了減少訴累,節約司法資源,即使通知的行為存在瑕疵,也應當認定該轉讓行為有效,這樣更有利于客觀、及時、高效地維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因此,通知的行為既可由債權轉讓人直接通知債務人,也可以由受讓人持其與債權人達成的債權轉讓協議或債權人出具的債權轉讓憑證進行通知,兩種通知的法律效果應同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