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交通肇事逃逸

導讀:
所謂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為人在發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再次,對于雖然履行了對被害人的搶救義務,但是逃避責任查清認定的行為,仍然構成交通肇事逃逸。最后,所謂交通肇事逃逸主要是指自現場逃離,但也可以將被害人送往醫院后逃離,甚至在現場躲藏的情形。在司法實踐中,常常碰到犯罪嫌疑人以不知道發生了交通事故為由進行辯解,犯罪嫌疑人明知發生交通事故而逃逸的是認定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條件,如何認定犯罪嫌疑人明知交通事故發生,也應根據事發時車輛客觀狀態予以確認。那么何為交通肇事逃逸。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所謂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為人在發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再次,對于雖然履行了對被害人的搶救義務,但是逃避責任查清認定的行為,仍然構成交通肇事逃逸。最后,所謂交通肇事逃逸主要是指自現場逃離,但也可以將被害人送往醫院后逃離,甚至在現場躲藏的情形。在司法實踐中,常常碰到犯罪嫌疑人以不知道發生了交通事故為由進行辯解,犯罪嫌疑人明知發生交通事故而逃逸的是認定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條件,如何認定犯罪嫌疑人明知交通事故發生,也應根據事發時車輛客觀狀態予以確認。關于何為交通肇事逃逸的法律問題,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交通事故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一、什么是交通肇事逃逸
交通肇事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的情節的,屬于交通肇事罪的情節加重犯。所謂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為人在發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需要指出的是,構成該情節加重犯,首先要求行為人的肇事行為已經構成交通肇事罪,否則交通肇事逃逸行為只能作為定罪情節在確定其是否構成交通肇事罪時加以考慮;其次要求行為人明知自己已經發生交通肇事行為,如果對肇事不具有明知的,自然也不可能產生逃避法律追究的動機,也就不構成交通肇事逃逸行為。再次,對于雖然履行了對被害人的搶救義務,但是逃避責任查清認定的行為,仍然構成交通肇事逃逸。最后,所謂交通肇事逃逸主要是指自現場逃離,但也可以將被害人送往醫院后逃離,甚至在現場躲藏的情形。
二、交通事故逃逸如何處理
假如發生交通事故,駕駛員應該先搶救傷者,盡最大可能來減少損失,然而一些駕駛員駕車逃逸是一件非常令人生氣的事情,對于發生交通事故后的逃逸現象的處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細則第九十二條的規定:發生交通事故后當事人逃逸的,逃逸的當事人承擔全部責任。但是,有證據證明對方當事人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責任。當事人故意破壞、偽造現場、毀滅證據的,承擔全部責任。同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運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是指行為人在發生交通事故后,構成交通肇事罪的前提下,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構成逃逸行為應具備:第一,行為人明知發生了交通事故;第二,行為人已構成交通肇事罪;第三,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如果駕駛員發生了交通事故,在主觀上存在逃避法律處罰的故意,就是說發生交通事故了,駕駛員自己知道了,但是為了逃避處罰,又駕駛車輛逃逸的,應該付全部的責任。當事人如果不服從交通主管部門的調解,可以到當地人民法院起訴。由人民法院最后作出判決。
三、交通肇事逃逸怎樣判斷
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判斷在司法實踐中何種行為主觀具有交通肇事逃逸的故意:
1、從對事發中行為人對事故的明知程度進行判斷。直接表現犯罪嫌疑人主觀意圖的證據其實不是很多,主要是其自己的口供和其它現場目擊證人的證言。因此,在審查案件時,除外注重審查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以外,要著重通過其它的證人證言對嫌疑人的主觀意圖進行判斷。
2、從事發后行為人的行為表現上來進行判斷。審查嫌疑人是否具有逃逸的情節,也可以從嫌疑人事發時的行為表現上進行認定。在發生交通肇事后,判斷一個人逃離現場進是否具有逃逸故意,應當從以下行為進行判斷,一是有無積極搶救傷者的行為;二是有無立即報警的行為,三是有無嫌疑人見發生了肇事,致他人勸阻于不顧駕車逃跑、棄車逃跑、編造謊言企圖蒙混過關的行為。如果明知發生了肇事,犯罪嫌疑人仍然實施上述行為,應當認定為逃逸。
3、從對事發后行為人對現場遺留證據的態度來進行判斷。交通肇事發生后,對肇事者所要求的職責之一就是要保護現場,分清責任。因此,判斷一名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逃逸的故意,也可以從他對現場的態度上進行判斷。如果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實施了隱瞞證據、破壞現場后等等行為的逃離現場的,應當認定其有逃逸行為。
4、對事故發生后事物的客觀狀態上進行判斷。在司法實踐中,常常碰到犯罪嫌疑人以不知道發生了交通事故為由進行辯解,犯罪嫌疑人明知發生交通事故而逃逸的是認定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條件,如何認定犯罪嫌疑人明知交通事故發生,也應根據事發時車輛客觀狀態予以確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