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別交通肇事逃逸真假

導讀:
如果行為人肇事后逃逸,不但說明行為人主觀惡性較大,而且往往因為肇事人的逃逸造成他人重傷、死亡,危害后果嚴重,所以應予以嚴懲。如果無法證明對方當事人有過錯,或雖有過錯但與交通事故無關,或者因逃逸導致現場被破壞,無法查證交通事故事實,逃逸方應負事故全部責任。綜上所述,一般來說肇事逃逸后應該根據實際的情況判斷肇事者是否需要承擔事故的全部責任。那么如何辨別交通肇事逃逸真假。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如果行為人肇事后逃逸,不但說明行為人主觀惡性較大,而且往往因為肇事人的逃逸造成他人重傷、死亡,危害后果嚴重,所以應予以嚴懲。如果無法證明對方當事人有過錯,或雖有過錯但與交通事故無關,或者因逃逸導致現場被破壞,無法查證交通事故事實,逃逸方應負事故全部責任。綜上所述,一般來說肇事逃逸后應該根據實際的情況判斷肇事者是否需要承擔事故的全部責任。關于如何辨別交通肇事逃逸真假的法律問題,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交通事故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一、怎樣辨別交通肇事逃逸真假
對于交通肇事逃逸行為,各國法律都規定了較為嚴厲的行政、刑事處罰措施。這主要是因為發生交通事故后,停車保護現場、搶救傷者是交通參與者的法定義務,也是駕駛人員基本職業道德。如果行為人肇事后逃逸,不但說明行為人主觀惡性較大,而且往往因為肇事人的逃逸造成他人重傷、死亡,危害后果嚴重,所以應予以嚴懲。但是,行為人在發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情形十分復雜,在不同案件中,行為人的主觀方面、逃逸后所實施的客觀行為以及所造成的實際危害結果可能各不相同。
逃逸行為必須處于明知的故意,這是逃逸行為成立的首要構成條件。當然,證明肇事者的主觀方面,不能僅靠肇事者自己的辯解,也不能僅依據常理的簡單推斷,這就要求我們從肇事的時間、地點、事發時的狀況、行為人所處的狀態等方面綜合地考察行為人是否具有肇事的明知,從而確定繼續行駛、離開現場的行為是否構成逃逸。
對于一些以不知發生了交通事故而否認逸行為存在的肇事者,應當結合各方面的因素,科學、審慎地對其主觀方面加以判斷,從而有效地追究逃逸者的責任,維護法律的權威。當然,如果肇事者有事實證明自己確實不知道發生事故而繼續前行,則不能認定為逃逸。
在具體的辦案過程中,可以通過調查肇事者在離開現場直至最終投案的時間段內的客觀活動來判斷肇事者的主觀方面。比如,肇事者為何滯留在外而不是立即到交警部門投案?導致其滯留的原因是什么?是堵車等客觀原因耽誤了時間還是肇事者在某處徘徊猶豫,并非不能而是不想投案?如果是后者,基本就能斷定肇事者主觀上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而客觀上已經實行了逃逸的行為,至于滯留時間的長短并不影響逃逸行為的成立。而逃逸行為一旦成立,便不可能倒退回逃逸中止或未遂的階段,肇事者最終投案的行為也只是自首情節而已,不影響對逃逸的認定。
二、肇事逃逸是不是要負全責
根據規定,發生交通事故后逃逸,導致事故無法認定責任的,由逃逸者承擔全部責任。
發生交通事故后逃逸,本身是一種很嚴重的過錯,但并不是逃逸就一定負全部責任。若有證據證明對方當事人也有交通違法行為,也有過錯,則要根據雙方的過錯對于發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過錯的嚴重程度,來確定交通事故責任。
如果無法證明對方當事人有過錯,或雖有過錯但與交通事故無關,或者因逃逸導致現場被破壞,無法查證交通事故事實,逃逸方應負事故全部責任。
綜上所述,一般來說肇事逃逸后應該根據實際的情況判斷肇事者是否需要承擔事故的全部責任。但是也有可能中只承擔其中一部分責任。如還有其他疑問,歡迎在線咨詢。
引用法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