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犯罪中止的自動性?

導讀:
犯罪中止我國刑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是我國刑法明文規定的法定從寬處罰的情節。根據刑法的規定理論上一般將犯罪中止成立的條件分為1、時間性即是指犯罪中止應當在哪一個時間段內才能成立。即使事實上B當天并不在家去了也不可能實施殺人行為也不影響犯罪中止的成立。犯罪中止的自動性是行為人出于本人意愿而放棄并停止犯罪的這是自動性的實質。
犯罪中止我國刑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是我國刑法明文規定的法定從寬處罰的情節。根據刑法的規定理論上一般將犯罪中止成立的條件分為1、時間性即是指犯罪中止應當在哪一個時間段內才能成立。即使事實上B當天并不在家去了也不可能實施殺人行為也不影響犯罪中止的成立。犯罪中止的自動性是行為人出于本人意愿而放棄并停止犯罪的這是自動性的實質。關于怎樣理解犯罪中止的自動性?的法律問題,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刑事辯護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犯罪中止我國刑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是我國刑法明文規定的法定從寬處罰的情節。
根據刑法的規定理論上一般將犯罪中止成立的條件分為
1、時間性即是指犯罪中止應當在哪一個時間段內才能成立。我國刑法明文規定的犯罪中止的時間界限為在犯罪過程中。
2、自動性是指犯罪中止必須是行為人在自認為(確信)當時能夠完成犯罪的情況下基于本人的意志決定而停止犯罪行為或者主動防止危害結果的發生。
3、有效性是指犯罪人徹底拋棄犯罪意圖停止犯罪行為或者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結果的發生。
對于上述條件理論上的共識是自動性不僅是構成犯罪中止的本質特征而且也是與犯罪預備形態和犯罪未遂形態區別的主要標志。因此對自動性內涵的界定和對自動性的實際確認不僅是構造完整的犯罪中止理論的要求而且也是甄別不同犯罪形態劃清彼此界限的客觀需要。
行為人放棄犯罪的自動性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必須是行為人自認為自己當時能夠完成犯罪是認定自動性的基本前提。中止犯罪是行為人自己認為能夠把犯罪進行到底而自愿不將犯罪進行到底的這是認定自動性的前提。只要行為人自己認為確有條件、有能力完成犯罪即使在他人看來不可能完成或者從客觀上看根本無法完成犯罪的也不影響自動性的成立。
對于在客觀上根本不具有完成犯罪可能性的案件應當如何理解放棄犯罪是否出于自愿?我們認為即使客觀上犯罪根本不可能完成而他主觀上自認為有可能進行到底而放棄犯罪的也不影響犯罪中止的成立。如A攜刀去殺B行至半路悔悟而自動放棄返回家中即為中止。即使事實上B當天并不在家去了也不可能實施殺人行為也不影響犯罪中止的成立。
相反的情況是如果在一般人看來或者客觀上是完全可以完成犯罪但是行為人卻自認為存在客觀障礙、不能完成犯罪而停止犯罪實施的則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2、必須是行為人出于本人的意愿而放棄犯罪這是自動性特征的實質內容。如果停止犯罪活動不是由于行為人自己的主觀意志而是遇到了自認為無法克服的物質或心理障礙犯意發生動搖而停止犯罪活動則是被迫停止而不是自動放棄犯罪意志的犯罪中止。這種情況理論上稱為犯罪中斷。中斷犯罪是被迫的不是出于行為人主觀意志而放棄犯罪這種情況屬于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的自動性是行為人出于本人意愿而放棄并停止犯罪的這是自動性的實質。
例如強奸犯將婦女推倒在地正在扒婦女的衣服忽見樹叢搖動以為有人來了起身逃走。在本案中行為人自己認為遇到不可克服的障礙已經不可能將犯罪進行到底而自動停止犯罪的實施但迫使其放棄強奸行為的則是客觀外在的因素作用的結果并非出于自己自愿而放棄犯罪。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行為人自認為遇到不可克服的障礙使之不能將犯罪繼續下去。至于客觀上這一障礙是否存在不影響未遂的性質即使實際上不存在物質障礙尚能夠實行犯罪的行為人喪失完成犯罪信心的也是犯罪未遂(認識錯誤)。理解自動性特征還需注意的是自動放棄犯罪是行為人放棄犯罪意圖的客觀表現而促使犯罪意圖放棄的動機則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出于犯罪分子的真誠悔悟有的基于對被害人的憐憫有的則是懾于法律的威嚴懼怕以后的懲罰有的則出于親朋的規勸和教育等等。因不同動機而中止犯罪可以反映出行為人悔悟程度的不同但并無悔悟與不悔悟的差別不影響犯罪中止的成立。只是不同的動機在處理和量刑時應適當分別予以考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