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搶孩子大戰如何休?陳海儀代表:建議列為不當行為寫入家庭教育法

導讀:
在今年兩會期間,她提出建議,抓住家庭教育法立法的契機,將搶奪、藏匿未成年子女等阻攔撫養、探視行為列入家庭教育不當行為中,并對干預措施予以立法規范。那么離婚搶孩子大戰如何休?陳海儀代表:建議列為不當行為寫入家庭教育法。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在今年兩會期間,她提出建議,抓住家庭教育法立法的契機,將搶奪、藏匿未成年子女等阻攔撫養、探視行為列入家庭教育不當行為中,并對干預措施予以立法規范。關于離婚搶孩子大戰如何休?陳海儀代表:建議列為不當行為寫入家庭教育法的法律問題,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婚姻家庭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離婚搶孩子大戰如何休?陳海儀代表:建議列為不當行為寫入家庭教育法
離婚大戰中,很多時候,即將一別兩寬的雙方,不但做不到各生歡喜,甚至還會反目仇恨,尤其是有愛情結晶的家庭,孩子更是成為了離婚的砝碼。離婚雙方在起訴到法院前就已經開始搶奪、藏匿未成年子女。
近年來,在婚姻家事糾紛中頻繁出現未成年子女撫養、探視困局,嚴重影響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成長,離婚雙方撫養權、探視權難以實現。更令人痛心的是,部分個案中甚至已經出現因一方搶奪、藏匿而導致未成年子女拒絕承認父母親情的悲劇。
未成年人在父母、家庭這種極端行為的控制影響下成長,創傷難以衡量,會直接導致出現行為、性格養成、學校表現等多方面問題,更嚴重還會發生自殺、傷害或報復社會等社會治安隱患。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審判庭庭長陳海儀一直關注如何從法律規定以及具體措施上切實采取措施,預防及矯治未成年子女撫養、探視的困局。在今年兩會期間,她提出建議,抓住家庭教育法立法的契機,將搶奪、藏匿未成年子女等阻攔撫養、探視行為列入家庭教育不當行為中,并對干預措施予以立法規范。
有原則法律規定但缺乏配套措施
一直以來,由于在司法實踐中并沒有相關的立法指引和司法舉措,導致離婚大戰中的搶孩子行為無法有效預防,現實中,一方當事人為了讓另一方痛苦難受或在財產等權益上讓步,長期阻攔另一方行使撫養權、探視權的行為更是屢見不鮮。
根據一份對來自全國不同地區1180名受訪者的問卷調查顯示,405名從事婚姻家事法律實務的法律界人士中,有超過65%以上在所經手處理的離婚糾紛中出現過一方被阻礙撫養、探視未成年子女的情況;775名非法律人士中超過84%親身經歷或者身邊的人在離婚期間遇到被阻礙撫養、探視未成年子女的情形。
2020年,廣州法院審結5142件離婚糾紛案件、933件涉撫養權、探視權糾紛,其中涉及到未成年子女撫養、探視問題的案件中,超過8成都存在父母一方或雙方都有將未成年子女私自帶走不讓對方行使監護權等情況。其中父母因感情、財產爭議非常大的部分案件,在判決執行過程中,取得撫養權或探視權的一方當事人更是難以正常主張權利,由于人身難以強制執行,故法院在強制執行上抓手并不多。
2020年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十四條明確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離婚時,應當妥善處理未成年子女的撫養、教育、探望、財產等事宜,聽取有表達意愿能力未成年人的意見。不得以搶奪、藏匿未成年子女等方式爭奪撫養權。
雖然法律對于一方搶奪、藏匿子女的行為持明確反對態度,并且有原則性的規定。但在司法實踐中對于一方搶奪、藏匿子女的行為,仍未有具體配套的法律措施以及明確的法律后果。陳海儀說。
導致未成年子女身心受損難以彌補
根據2015年至2019年廣州、深圳、武漢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普查數據顯示,青少年有40%的心理問題來源于父母的婚姻以及所在家庭的關系。分居、離婚、家庭關系矛盾沖突、疏離,父母關系失衡、模糊都會造成青少年出現情緒困擾,并相伴隨不良行為表現。
未成年人的成長具有極強的時效性和陪伴功能,一旦錯過成長的關鍵時期,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根本無法用金錢等物質條件予以彌補,也會對青少年未來的發展造成不可磨滅的創傷。一個孩子從6歲開始就被改名換姓、輾轉寄養在不同的家庭和寄宿學校,甚至被送到國外,長達8年未能見到自己的母親,在法庭主持下也認為母親狠心而拒絕見面,母子關系難以修復。
在陳海儀看來,未成年子女的撫養、探視困局,究其根本就是家庭功能不完整甚至人為被扭曲,家庭保護無法正常實現。同時,由于家庭糾紛的隱秘性,在沒有有效途徑進行社會幫扶、民政救助的情況下,社會組織、政府部門、司法機關難以進行事實認定、合法介入。
建議在家庭教育法中予以規范
今年1月,家庭教育法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審議。陳海儀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搶奪、藏匿孩子行為的契機。
陳海儀建議,把父母搶奪、藏匿未成年子女等阻攔另一方履行家庭教育的行為列入家庭教育不當之中,在家庭教育法中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分居或離異的,任何一方不得拒絕、阻攔另一方或者怠于履行家庭教育的責任,但被人民法院裁判作出人身安全保護令的或者被中止探望的除外。同時,賦予家庭教育法進一步保護未成年子女合法權益的牙齒,在相關章節中增加預防并懲治搶奪、藏匿未成年子女的國家保護干預措施。
增加上述內容可以有效地與民法典、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有關監護問題、家庭保護、防范未成年人出現不良行為等規定相銜接,充分發揮家庭教育法對未成年人全面接受家庭教育的規范力度。陳海儀說。
多措并舉預防矯治未成年人撫養探視困局
在陳海儀看來,徹底預防和矯治未成年子女撫養、探視困局,除了在法律上加以明確,還需要多措并舉。
今年1月1日起,伴隨民法典正式施行,有關離婚冷靜期的規定開始生效。陳海儀建議,民政部門對于申請協議離婚的夫妻,在冷靜期內應給與相應的提示告知。有未成年子女的離婚夫妻,必須對未成年子女的撫養方式、撫養費用、教育方式、探視安排等作出明確的約定,并且作為民政部門冷靜期內重點考量并重點調解的內容,以避免離婚后因孩子撫養、探視產生一系列糾紛,影響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長。
她同時建議,法院探索構建在離婚糾紛中視情節先行判決身份關系的訴訟措施。對在訴訟中已經出現家庭暴力、出軌、搶奪、藏匿未成年子女等嚴重影響家庭關系的情節,可探索對夫妻雙方身份關系解除及撫養權、探視權部分先行判決。進一步保障婦女兒童以及弱勢一方的合法權益,讓未成年子女得到更穩定的撫養環境,最大限度實現未成年人保護最大化原則。
此外,陳海儀建議,還應加強預防教育與和諧家風宣傳,全面倡導家事糾紛協商解決的良好氛圍。相關主管部門應在家庭教育工作宣傳當中,倡導家事糾紛協商化解機制。定期公布負面警示案例,讓公眾明確搶奪、藏匿未成年子女等家庭教育不當行為的法律后果以及孩子可能會面臨的不利成長因素。媒體也可以在婚戀綜藝節目中進行專業指引,幫助家長形成理智的家庭教育觀。
來源:法治日報
相關閱讀:
離婚后孩子撫養權歸誰?
離婚后孩子撫養權歸誰?夫妻離婚時子女撫養權問題也隨之出現那么對于孩子的撫養權法律是怎樣規定的?怎么爭取子女撫養權?1關于孩子撫養權的問題01哺乳期內的孩子雖然在實際生活中嬰兒哺乳期因人而異,但司法實踐中通常將哺乳期內的子女理解為兩周[更多]
離婚后孩子的探望權,婚姻法怎么規定?
離婚后孩子的探望權,婚姻法怎么規定?近年來離婚率逐年升高,隨之而來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特別是關于子女的撫養與探望問題,已成為社會熱點。離婚案件中,雖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不會因離婚而消除,但關于孩子的撫養權,夫妻雙方往往會展開一場爭奪大戰[更多]
離婚后孩子的監護權可以變更嗎,變更監護人的程序是怎樣的?
離婚后孩子的監護權可以變更嗎,變更監護人的程序是怎樣的?在我們的生活中,子女的監護權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案例,男方或者女方離婚后再婚,子女的處境并不是很好,經常會由此產生監護權的糾紛,那么,離婚后孩子的監護權可以變更嗎,[更多]
夫妻離婚后孩子撫養問題關于醫療費教育費各種費用如何分擔
律師分享快速離婚孩子撫養問題-撫養費與教育費和醫療費之間的關系。撫養費一般包括子女生活費、教育費、醫療費等費用,但是不同學校的教育費用存在較大差異,民辦學校、國際學校等教育費用高昂,一般協議約定或法院判決的撫養費并不能承受,同時支付撫養[更多]
離婚后孩子跟著爸爸生活有矛盾,女方起訴變更撫養權訴訟案例
在夫妻離婚后,孩子撫養權會歸一方,但是,如果有孩子撫養權的一方出現不宜撫養子女的情形時,另一方是可以要求變更孩子撫養權的。那2020孩子撫養權變更條件有哪些?離婚孩子撫養權如何變更?一、2020孩子撫養權變更條件有哪些(一)與子女共同生活的[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