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放貸罪立案標準

導讀:
為保護正常的民間資金融通,精準懲治非法放貸犯罪活動,《意見》將打擊目標鎖定社會危害性最為突出的非法高利放貸,明確在定罪量刑時以單次實際年利率超過36%的非法放貸為基準,并且從非法放貸數額、違法所得數額、非法放貸數量以及所造成的危害后果等幾個方面,規定了&ldquo,《意見》針對非法放貸活動易于衍生上下游犯罪的特點,明確除刑法、司法解釋另有規定外,為從事非法放貸活動,實施擅自設立金融機構、套取金融機構資金高利轉貸、騙取貸款、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擇一重罪處罰。
為保護正常的民間資金融通,精準懲治非法放貸犯罪活動,《意見》將打擊目標鎖定社會危害性最為突出的非法高利放貸,明確在定罪量刑時以單次實際年利率超過36%的非法放貸為基準,并且從非法放貸數額、違法所得數額、非法放貸數量以及所造成的危害后果等幾個方面,規定了&ldquo,《意見》針對非法放貸活動易于衍生上下游犯罪的特點,明確除刑法、司法解釋另有規定外,為從事非法放貸活動,實施擅自設立金融機構、套取金融機構資金高利轉貸、騙取貸款、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擇一重罪處罰。
貸款是現在很常見的。可以發放貸款的機構也特別的多! 但是一定要依法放貸。如果是屬于非法放貸那么就有可能構成非法放貸罪,在法律上需要受到處罰。那么,非法放貸罪立案標準是什么呢?
非法放貸罪立案標準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的規定,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向關系人以外的其他人發放貸款,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追訴:
(一)個人違法發放貸款,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50萬元以上的。
(二)單位違法發放貸款,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100萬元以上的。
《刑法》第186條第2款、第3款規定,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向關系人以外的其他人發放貸款,造成重大損失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金;造成特別重大損失的,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金。單位犯本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非法放貸定罪依據
近些年來,因非法放貸而引發的各類刑事案件呈現高發態勢,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調研中發現,為獲取高額利息,非法放貸者往往會有組織地采用暴力、威脅等方式催收,形成非法放貸、討債團伙,很容易蛻變為黑惡勢力,正是由于獲利快、收益高,非法放貸也成為一些黑惡勢力斂財的重要手段。
為依法懲治非法放貸犯罪活動,切實維護國家金融市場秩序與社會和諧穩定,有效防范因非法放貸誘發涉黑涉惡以及其他違法犯罪活動,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在全國掃黑辦的統籌協調下,最高人民法院會同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共同研究制定了《關于辦理非法放貸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
據姜偉介紹,《意見》明確了非法放貸行為定罪處罰依據。由于非法放貸的認定缺乏明確、統一的標準,是否應納入刑事法律調整范圍也存在一定爭議,導致一些嚴重擾亂金融市場秩序的非法放貸活動得不到有效打擊處理。針對這一問題,《意見》明確,違反國家規定,未經監管部門批準,或者超越經營范圍,以營利為目的,經常性地向社會不特定對象發放貸款,擾亂金融市場秩序,即屬于非法放貸行為。情節嚴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第(四)項的規定,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為運用刑法手段打擊非法放貸活動提供了明確依據。
此外,《意見》明確非法放貸行為定罪量刑標準。首先,明確“情節嚴重”和“情節特別嚴重”的認定標準。為保護正常的民間資金融通,精準懲治非法放貸犯罪活動,《意見》將打擊目標鎖定社會危害性最為突出的非法高利放貸,明確在定罪量刑時以單次實際年利率超過36%的非法放貸為基準,并且從非法放貸數額、違法所得數額、非法放貸數量以及所造成的危害后果等幾個方面,規定了“情節嚴重”和“情節特別嚴重”的具體標準。
其次,明確與相關犯罪的處斷原則?!兑庖姟丰槍Ψ欠ǚ刨J活動易于衍生上下游犯罪的特點,明確除刑法、司法解釋另有規定外,為從事非法放貸活動,實施擅自設立金融機構、套取金融機構資金高利轉貸、騙取貸款、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擇一重罪處罰;為強行索要因非法放貸而產生的債務,實施故意殺人、故意傷害、非法拘禁、故意毀壞財物、尋釁滋事等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應當數罪并罰。
最后,《意見》還針對實踐中非法放貸行為表現各異的特點,分別明確了實際年利率、非法放貸數額、違法所得數額和非法放貸對象數量的計算方法,避免理解認識差異導致執法尺度不一。
姜偉稱,《意見》還明確了規定對黑惡勢力從事非法放貸活動應當從嚴懲處。《意見》明確,黑惡勢力非法放貸的,據以認定“情節嚴重”或“情節特別嚴重”的非法放貸數額、違法所得數額、非法放貸對象數量起點標準,均低于一般非法放貸的入罪標準和加重處罰標準,充分體現了區別對待、從嚴懲處的政策精神。新京報記者 何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