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名譽權要判什么刑

導讀:
法律規定了侵犯名譽權的行為,如誹謗、中傷、惡意詆毀等,這些行為均可以導致對侵權人的法律處罰,根據我國《民法典》的規定,被侵犯名譽權的人可以要求侵權人承擔以下的賠償責任:1.公開道歉公開道歉是一種常見的賠償方式,侵犯名譽權是一種民事責任行為,個人或單位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對于侵犯名譽權的刑事犯罪行為,有以下兩種可能的處罰:1.拘役或者管制如果侵犯名譽權的行為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危害程度較輕,就可能被處以拘役或者管制的刑罰。
在現代社會,名譽權已經成為人們越來越關注的重要法律權利之一。對于一個人來說,名譽是無形的財富,是一個人在社會中被認可和尊重的基礎。然而,如果別人侵犯了你的名譽權,你可以采取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益。那么,侵犯名譽權要判什么刑呢?
名譽權的概念和法律意義
名譽權是指個人享有的一種自由權利,即不受他人在社會上的貶低、污辱、詆毀、誹謗、造謠等言語或行為的侵害。法律規定了侵犯名譽權的行為,如誹謗、中傷、惡意詆毀等,這些行為均可以導致對侵權人的法律處罰。
侵犯名譽權是一種民事責任行為,個人或單位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如果侵犯名譽權行為情節嚴重,還可能涉及刑事責任。
侵犯名譽權處罰標準是怎樣的
1、侵犯他人名譽權的,可以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名譽權是人格權的一種。這些被維護的名譽是指具有人格尊嚴的名聲,是人格的重要內容,受法律的保護。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1)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2)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3)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4)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5)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6)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刑事法律責任
侵犯名譽權屬于刑事犯罪行為,一旦被定性為刑事犯罪,就要承擔相應的刑事法律責任。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對于侵犯名譽權的刑事犯罪行為,有以下兩種可能的處罰:
1.拘役或者管制
如果侵犯名譽權的行為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危害程度較輕,就可能被處以拘役或者管制的刑罰。拘役一般是指判決被告一定時間有限制的自由,但對被拘役人的人身安全和生命不產生影響。而管制則是指在一定時間內要求被告每天在規定時間內到指定地點報到,以加強管制的效果。
2.有期徒刑
如果侵犯名譽權的行為社會危害性很大,危害程度較重,就可能被判處有期徒刑。有期徒刑是一種比較嚴厲的刑罰,一般要對被告進行關押,并剝奪被告的部分或全部自由。
民事法律責任
除了刑事責任,侵犯名譽權的行為還可能涉及民事責任。民事責任是相對于刑事責任而言的一種補償措施。如果侵權人的行為造成了侵權人的名譽損害,被侵權人可以要求侵權人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根據我國《民法典》的規定,被侵犯名譽權的人可以要求侵權人承擔以下的賠償責任:
1.公開道歉
公開道歉是一種常見的賠償方式。被侵權人可以要求侵權人在相關的媒體上,或者在與侵權行為有關的范圍內,發表書面或者口頭道歉聲明,來消除侵權人的不良影響。
2.停止侵權行為
停止侵權行為是保護被侵權人的名譽權的重要舉措。如果侵權人不停止侵犯行為,會導致被侵權人的名譽權進一步受到損害和擴大化。
3.經濟賠償
如果侵權人對被侵權人的名譽造成了經濟損失,被侵權人可以要求侵權人支付經濟賠償。經濟賠償的數額一般根據被侵犯人的名譽受損嚴重程度,侵權人的惡劣程度以及經濟損失程度等因素進行。
案例分析和總結
侵犯名譽權是一種嚴重的行為,必須受到法律的約束和懲罰。如果你被侵犯了名譽權,應及時采取相應的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例如,2015年,北京某名人被微博用戶在網上公開指稱為“婊子”,并且在多個微博賬號上進行廣泛傳播。該名人通過法律手段起訴原告,并最終獲得了賠償金和公開道歉。這個案例充分說明了侵犯名譽權是一種不可容忍的行為,并且可以通過法律手段來得到有效的維護。
綜上所述,侵犯名譽權要判什么刑,取決于侵犯名譽權的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危害程度。同時,被侵犯人還可以通過司法途徑來要求相應的賠償和道歉等措施。如果你的名譽被侵犯,一定要及時采取行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