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情況下要約不生效

導讀:
很多人不清楚要約的生效、失效等問題,導致錯過了要約的期限,最終造成自身的一些利益受損了。其實要約是有期限的,不是任何時候都能約束要約人。那么,哪些情況下要約不生效?要約在什么時候生效?接下來看看大律網專業律師的解答。
哪些情況下要約不生效
合同要約指一方當事人以締結合同為目的,向對方當事人所作的意思表示。希望對方能完全接受此條件的意思表示,不是法律行為。
發出要約的一方稱為要約人,受領要約的一方稱為受要約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要約原則上可以撤銷,但在下列三種情況下不可撤銷:
(一)要約中規定了承諾期或以其他形式表明要約是不可撤銷的,如要約人在要約中表示“本公司決不撤銷”。
(二)要約人確認了承諾期限的。
(三)要約中雖然沒有規定承諾期,但受要約人有理由相信要約不可撤銷,并且為改造珍重了準備工作的。根據這一規定精神,實際中大部分要約是不可撤銷的要約。
要約在什么時候生效
在要約的生效時間上,我國采用到達主義,即要約到達受要約人時生效。應注意的是:
(一)到達是指要約送達受要約人控制的地方,如信件投入私人信箱,到達單位的傳達室等,并要求受要約人拆開信件并了解內容。
(二)采用數據電文方式發出的要約,收件人指定特定接受數據電文系統的,該數據電文進入該特定系統的時間視為到達時間;未指定特定系統的,該數據電文進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統的首次時間視為到達時間。
要約的存續期間是指要約在多長時間內持續具有法律效力。一般來說,要約中規定了要約的有效期間的,則在該期間內有效;如果要約中沒有規定有效期間的,則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口頭要約對方沒有即時作出承諾的,要約便失效;書面要約的有效期間為合理期間。
要約,是一方當事人以締結合同為目的,向對方當事人提出合同條件,希望對方當事人接受的意思表示。發出要約的一方稱要約人,接受要約的一方稱受要約人。
要約修改后原來的條款是否還有效
《合同法》第16條規定:"要約到達受要約人時生效。"自要約實際送達給特定的受要約人時,要約即發生法律效力,要約人不得在事先未聲明的情況下撤回或變更要約,否則構成違反前合同義務,要承擔締約過失的損害賠償責任。
需明確一點,到達是指要約的意思表示客觀上傳遞到受要約人處即可,而不管受要約人主觀上是否實際了解到要約的具體內容。例如,要約以電傳方式傳遞,受要約人收到后因臨時有事未來得及看其內容,要約也生效。
如何認定受要約人在承諾中修改了原要約條款后的承諾的效力
依據《合同法》第二十一條的規定,承諾是受要約人同意要約的意思表示。即受約人同意接受要約的全部條件而與要約人成立合同。承諾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根據交易習慣或者要約表明可以通過行為作出承諾的除外。承諾的法律效力在于,承諾一經作出,并送達要約人,合同即告成立,要約人不得加以拒絕。
承諾對要約的內容必須與的內容完全一致,不得作任何更改,這是一項基本的原則。否則,視為新的要約。但在解釋上,也并非鐵板一塊。因為現實中的承諾往往不是簡單地回答“是”或者“同意”,承諾是否與要約完全一致,也是需要進行判斷的。形式上雖然承諾對要約內容有變更,但實質上并沒有變更的,仍然可以認為與要約一致,承諾仍為有效。比如就要約的主要內容意思一致,僅就要約的附隨事項附以條件或者為其他變更,承諾仍為有效。或者形式上雖為一個要約,實質上有數個要約時,例如對于出賣數個獨立或者一定數量的代替物的要約,可以對其中一部分承諾。要約實質上是否可分或者不可分,應依其情形,分別地具體地決定。或者雖然擴張要約的內容而為承諾,有時可以解釋為與承諾同時就其超過部分而為新要約。
承諾對要約的內容并非絕對不可以改變,如果承諾對要約的改變是非實質性的,則一般可以認定是有效的,除非要約人及時反對或者要約已表明承諾不得對要約作任何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