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是什么

導讀: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上游犯罪的行為人對犯罪所得進行處理后得到的孳息、租金等,應當認定為犯罪所得產生的收益。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主觀上要求必須是一種明知,對于本罪的明知有兩個方面必須注意,一是明知的內容。
一、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是什么
1、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是指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或單位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而故意予以窩藏、轉移、收購、代為銷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飾、隱瞞的行為。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四條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三百一十二條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而予以窩藏、轉移、收購、代為銷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飾、隱瞞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二、掩飾隱瞞犯罪所得數額認定標準是什么
1、掩飾、隱瞞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的數額,應當以實施掩飾、隱瞞行為時為準。收購或者代為銷售財物的價格高于其實際價值的,以收購或者代為銷售的價格計算。
2、多次實施掩飾、隱瞞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行為,未經行政處罰,依法應當追訴的,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的數額應當累計計算。
3、通過犯罪直接得到的贓款、贓物,應當認定為犯罪所得。上游犯罪的行為人對犯罪所得進行處理后得到的孳息、租金等,應當認定為犯罪所得產生的收益。
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主觀上要求必須是一種明知,對于本罪的明知有兩個方面必須注意,一是明知的內容。應該是明知該物品可能是犯罪所得和犯罪所得收益,只要行為人知道該物品可能是犯罪所得時,就應當認定其主觀上是明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