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條和收據是一個意思嗎?

導讀:
其根本原因在于,欠條自債務人出具時起,債權人即享有向其主張還款的權利,訴訟時效就開始計算,而一般訴訟時效期間是3年,3年以后再去主張,當然就喪失了時效期間。出借人a過了3年再向b主張還款,在其主張之時訴訟時效才可以起算,此時a起訴b,法院當然可以依法支持。那么收條和收據是一個意思嗎?。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其根本原因在于,欠條自債務人出具時起,債權人即享有向其主張還款的權利,訴訟時效就開始計算,而一般訴訟時效期間是3年,3年以后再去主張,當然就喪失了時效期間。出借人a過了3年再向b主張還款,在其主張之時訴訟時效才可以起算,此時a起訴b,法院當然可以依法支持。關于收條和收據是一個意思嗎?的法律問題,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債權債務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一、欠條、借條、收條的法律含義、證明的法律事實及映射的法律關系欠條、借條、收條是生活工作中常見的條據,這三種條據雖然是一字之差,但其法律含義卻相差甚遠。欠條,是債務人向債權人出具的表示尚欠某物或某款項的憑證,一般用來證明債權債務關系,借條是出借人向借用人或者借款人出具的表示出借某物或某款項的憑證,一般用來證明借用或者借款關系;收條是收領人向送給人出具的表示收到某物或某款項的憑證,用來反映或者證明收到的事實。
二,收據的法律含義收據一般只是標明你東西的價值名稱,而且收據的經手人一般都是公司、個體。收條一般是你從別人手里受到、拿到現金需要證明的一個手續,一般用只個人從公家單位那里支出寫的一個證明。或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一個借貸證明
三、借條和欠條的區別很多人對什么時候該打借條,什么時候該打欠條,總是不能準確把握,其實區分二者并不難。借條與欠條至少有兩點是不同的:其一,借條背后一般存在著資金或者實物的流動,但是欠條則沒有。在打借條的時候,出借人剛剛、正在或者即將把物品或款項交付給借用人,為了確認這個流動的事實,才用借條加以固定。欠條一般是結算或者證明財產所有與占有的相反狀態,也就是所有權人的東西被占有人占有、使用這種狀態,在打欠條時早已存在,打欠條的目的就是確認這種狀態的存在。
其二、借條一般都有借期和利息,借條的利息和借期的起算點一般是出借日,而欠條雖然也可以約定還期以及逾期未還的法律后果,但是這個日期一般是欠條出具后的一個時間點。實踐中把借條寫成欠條或者反過來把欠條寫成借條的情況也很多,造成文不對題,往往給事實的印證、法律關系的認定以及權利人利益的實現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a跟b關系非常好,b跟a借了3萬元應急,b打了一個欠條給a,沒有約定還款期,那么過了3年之后,如果沒有訴訟時效中斷、中止、延長的情形,a再向法院起訴b還款,就容易被法院認定為超過了訴訟時效而喪失勝訴權。其根本原因在于,欠條自債務人出具時起,債權人即享有向其主張還款的權利,訴訟時效就開始計算,而一般訴訟時效期間是3年,3年以后再去主張,當然就喪失了時效期間。如果當初b跟a打的是借條,同樣沒有約定借期,根據《合同法》第206條規定:借款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期限還款。對借款期限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61條的規定又不能確定的,借款人可以隨時返還,借款人也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內返還。出借人a過了3年再向b主張還款,在其主張之時訴訟時效才可以起算,此時a起訴b,法院當然可以依法支持。如果不催告可以委托重慶市催收平臺幫忙催收,所以雖一字之差,卻差異重大,結果當然相反。
2、用語要準確。杜絕使用模糊用語,如大概、估計、可能、差不多等等;含義要清晰明確。筆者碰到很多人這么寫:a借b壹萬元,從字面上分析,讓人糊涂,到底是a借了b的錢,還是b借了a的錢呢?其實想寫清楚并不難,比如可以寫成:a借給b壹萬元或或者a向b借壹萬元,就不會產生歧義。
3、條據最好是一式兩份,雙方各執一份。作為一種快迅便捷的確認方式,一般條件理條據都是手寫的,出具者具有特定性,即由欠者、借者、收者撰寫并簽章,但現實中也會由債權人、出借人、送給人撰寫再由欠者、借者、收者簽字的情況。遇到這種情況,如果欠者、收者、借者手里邊沒有一張同樣的條據,撰寫者對僅存的一張條據上作了手腳,比如加了借款的數額,那么簽字的人如何抗辯呢?相反,如果存在兩張完全一樣的(一式兩份)條據,雙方作手腳不但是徒勞的,而且還會因此傷了感情。
4、主體身份要確認。如果是公司,查一查公司是否已注銷,公司名稱是否準確(公司名稱如果差一個字就是另外一個公司了,比如XX市公司和XX1市公司,就是兩個不同的公司),自然人是否成年(判斷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自然人的姓名是否與身份證相符合(特別注意同間異字,也會留下麻煩)。此外,主體的基本信息也要留下來,比如自然人的年齡、住址、工作單位等。
以上就是收條和收據是一個意思嗎?法律知識介紹!在生活中大家一定要把收條和收據搞清楚,以免帶來嚴重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