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案件特點,以及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案件高發的原因!

導讀:
近年來,隨著房地產市場擴大和公民法律意識的增強,物業服務糾紛案件數量呈現劇增態勢。據統計,在2016年以前,本院受理的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案件累計在10件以下,而2016至2017年短短兩年間,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案件數量增達65件,數量增幅較大。物業服務合同糾紛具有群體性特征。64件案件中,調解撤訴結案59件,判決結案6件,調撤率高達90.77%。該類案件調撤率高的原因在于部分業主經過開庭認識到自己拒交物業費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及時補交了物業費,物業公司撤回起訴,或是經法官調解,物業公司同意減免部分物業費,雙方達成調解協議。那么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案件特點,以及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案件高發的原因!。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近年來,隨著房地產市場擴大和公民法律意識的增強,物業服務糾紛案件數量呈現劇增態勢。據統計,在2016年以前,本院受理的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案件累計在10件以下,而2016至2017年短短兩年間,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案件數量增達65件,數量增幅較大。物業服務合同糾紛具有群體性特征。64件案件中,調解撤訴結案59件,判決結案6件,調撤率高達90.77%。該類案件調撤率高的原因在于部分業主經過開庭認識到自己拒交物業費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及時補交了物業費,物業公司撤回起訴,或是經法官調解,物業公司同意減免部分物業費,雙方達成調解協議。關于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案件特點,以及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案件高發的原因!的法律問題,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債權債務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一、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案件特點
1、案件數量急劇上升。近年來,隨著房地產市場擴大和公民法律意識的增強,物業服務糾紛案件數量呈現劇增態勢。據統計,在2016年以前,本院受理的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案件累計在10件以下,而2016至2017年短短兩年間,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案件數量增達65件,數量增幅較大。
2、訴訟請求以追索物業費為主。在65件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案件中,有64件為物業公司追索物業費,占比高達98.46%,剩余1件為業主或業主委員會作為原告的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案件。
3、涉及群體范圍廣。物業服務合同糾紛具有群體性特征。物業公司在訴訟時為節約訴訟成本,往往選擇批量集中起訴,所涉業主往往達到十幾人,甚至幾十人。在糾紛處理過程中,同一小區的業主也可能因共同利益聯合起來,一個案件的處理在涉案小區會產生示范效應,處理不當將直接影響社會的穩定。
4、案件送達難。由于業主對物業公司有抵觸情緒,大多不愿意到法院應訴和領取文書。法院通過電話通知當事人出庭應訴或者領取法律文書效果不佳,而采用郵寄方式送達則退件率較高。法院直接送達,也常因當事人工作時間不在家,同住家屬身份無法確認、當事人拒不開門等原因導致送達效果欠佳。
5、調解撤訴率高。64件案件中,調解撤訴結案59件,判決結案6件,調撤率高達90.77%。判決結案的6件案件中,上訴3件,上訴率為4.62%,上訴后全部撤訴調解。該類案件調撤率高的原因在于部分業主經過開庭認識到自己拒交物業費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及時補交了物業費,物業公司撤回起訴,或是經法官調解,物業公司同意減免部分物業費,雙方達成調解協議。
二、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案件高發的原因
1、業主委員會作用難發揮。現實生活中,物業公司多由開發商指定,大部分業主無自主選擇權,導致業主對物業服務合同的簽訂、內容等不知情,從而監督作用無法有效發揮。此外,即使是業主自行與物業公司簽訂物業服務合同,因物業服務合同通常為格式合同,雙方平等協商的余地較小,業主對合同具體內容也沒有更多的選擇權。甚至有的小區沒有業主委員會,就算成立的也多數流于形式,不能發揮其應有作用,導致業主不能行使自己的權利。
3、物業服務標準不明。該類糾紛標的額往往不大,但個別案件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爭議很大,其爭議焦點集中于物業服務標準,如物業服務公司提供服務的標準是否合理、收費標準是否合理、小區綠化及停車位等開發商遺留問題如何解決等問題。因業主和物業公司對于服務標準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且現行的法律法規對物業服務標準的規定比較原則化,導致雙方矛盾沖突頻現。
三、對策與建議
2、加強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工作力度。訴訟前,法院要加強與行業主管部門、基層人民調解委員會、社區的對接,委托上述部門積極開展訴前調解,節省司法資源,減少當事人訴累。訴訟過程中,要著重加強物業服務合同糾紛的調解工作,要以緩解雙方的矛盾糾紛為目的,注重對雙方進行思想疏導,糾正雙方的認識誤區,最終實現案結事了。
以上就是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案件特點以及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案件高發的原因!法律知識介紹!催天下作為一家物業費收繳綜合服務商,響應國家號召,弘揚誠信文化,筑牢誠信基石,通過信用教育和科技賦能,依托匯法信用生態圈,創新模式、合法合規、文明高效地解決物業費收繳難題。在構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社會信用體系目標之下,失信人欠款信息將被推送至風險預警系統,并向合作的金融機構、信用機構、政府信用平臺、信用大數據平臺開放,屆時銀行、小額貸款、征信機構、消費金融、電商平臺、商業企業及失信人的親友、工作伙伴等均有可能查看到失信人欠款不還的失信行為,讓失信業主在金融和生活中都處處受限、寸步難行,促使業主主動繳納物業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