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害名譽權立案的標準有哪些

導讀:
同時,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于非法侵害名譽權的行為,受害人有權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做出適當的賠償和其他依法應當得到的補救措施,在我國,一般認為,對一個人名譽的損害行為必須同時滿足以下條件:滿足以下條件即算侵害名譽權第一、言論的內容是有辱人的,而不是簡單的批評性言論,法律依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第一千零五十五條的規定,自然人享有名譽權,其損害行為的法律責任應由侵害名譽權的人承擔,第一千零二十七條行為人發表的文學、藝術作品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為描述對象,含有侮辱、誹謗內容,侵害他人名譽權的,受害人有權依法請求該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
侵害名譽權是指他人通過言行或其他行為,損害他人的聲譽、榮譽或尊嚴。對于名譽權的保護,在我國法律中,具有一定的法律依據。那么,什么樣的行為才可被認為是侵害名譽權呢?
何為侵害名譽權
在了解什么是侵害名譽權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什么是名譽權。指的是一個自然人或組織所享有的,使他們在社會中得到尊重和信任的社會地位、名譽、信譽和榮譽等法定權益。而這些權益是受法律保護的。
在我國,一般認為,對一個人名譽的損害行為必須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滿足以下條件即算侵害名譽權
第一、言論的內容是有辱人的,而不是簡單的批評性言論。
第二、言論的對象是一個已知的個人。
第三、言論的內容被對方知道后,對其造成了負面影響。
同時,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于非法侵害名譽權的行為,受害人有權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做出適當的賠償和其他依法應當得到的補救措施。
侵害名譽權的立案標準如下:
1、行為人客觀上存在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并為第三人知悉;
2、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3、被侵害的對象應當是特定的人;
4、在后果上,侵權人的行為對受害人的名譽造成了較嚴重的損害,使受害人感覺到一種不公正的社會壓力等。
侵害名譽權的,一般應當賠償以下費用:
1、受害人為恢復名譽而產生的費用和支出;
2、因名譽受損而遭受的財產上的重大損失;
3、可得利益的喪失;
4、精神損害賠償。
法律依據:《民法典》
第一百一十條
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
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和榮譽權。
第一千零二十四條
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
第一千零二十七條
行為人發表的文學、藝術作品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為描述對象,含有侮辱、誹謗內容,侵害他人名譽權的,受害人有權依法請求該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千零二十八條
民事主體有證據證明報刊、網絡等媒體報道的內容失實,侵害其名譽權的,有權請求該媒體及時采取更正或者刪除等必要措施。
案例分析
案例一:李某的同事在社交平臺上發表言論,指稱她利用職權謀取私利。這一行為構成了侵害李某名譽權的行為。李某可以向法院起訴,要求對方賠償其名譽損失。
案例二:李某因酒駕被處罰,該信息被其他人張貼在公共場所,從而引發討論和談論。但這種言論是屬于合法批評性言論,沒有侵害李某的名譽權。
案例三:張某在公司里受到霸凌,受到了同事的詆毀和人身攻擊,在公司內部和外部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這種行為屬于明顯侵害張某的名譽權。張某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被告人賠償名譽損失。
法律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第一千零五十五條的規定,自然人享有名譽權,其損害行為的法律責任應由侵害名譽權的人承擔。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明確規定,對于侵犯他人名譽、榮譽、財產等合法權益的行為,有相應的法律制裁措施。
總之,對于侵害名譽權的行為,受害人有權依據法律進行維權。在起訴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選用相應的法律依據,提供充足的證據,以獲得合理的調解和賠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