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行為可能觸犯“幫信罪”

導讀:
哪些行為可能觸犯“幫信罪”
哪些行為可能觸犯“幫信罪”
“幫信罪”案件數量激增,已成為第三大適用罪名,尤其是在校大學生和剛畢業的學生群體,很容易落入“陷阱”。究竟什么是“幫信罪”?一旦觸犯將面臨什么法律后果?
什么是“幫信罪”
“幫信罪”的全稱為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根據刑法規定,該罪是指“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器托管、網絡存儲、通訊傳輸等技術支持,或者提供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情節嚴重的行為”。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發布的《關于辦理電信網絡詐騙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二)》(以下簡稱《意見二》)第七條,為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而實施下列行為,可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條之二規定的“幫助”行為:(一)收購、出售、出租信用卡、銀行賬戶、非銀行支付賬戶、具有支付結算功能的互聯網賬號密碼、網絡支付接口、網上銀行數字證書的;(二)收購、出售、出租他人手機卡、流量卡、物聯網卡的。
為什么說學生群體更容易觸犯這個罪名呢?
黃成介紹,一是因為缺乏社會閱歷,容易被一些“卡頭”忽悠,從而成為“工具人”;二是因為沒有收入來源,容易被“卡頭”們發布的兼職廣告所誘惑,發展成為“卡農”。
2018年,在校大學生涂某通與某職業學校在校生萬某玲通過兼職認識后,收購了萬某玲的3套銀行卡,并讓其繼續幫助收購銀行卡。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萬某玲在明知銀行卡被用于信息網絡犯罪的情況下,以親屬開淘寶店需要用卡等理由,從4名同學處收購8套新注冊的銀行卡提供給涂某通,涂某通將銀行卡出售給他人,被用于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經查,共有21名被害人向萬某玲出售的銀行卡內轉入人民幣207萬余元。法院判決二人均構成“幫信罪”,涂某通獲刑一年四個月,并處罰金1萬元;萬某玲獲刑十個月,并處罰金5000元。
在利益誘惑面前,在校生涂某通迷失方向,一步步陷入違法犯罪泥潭,成為潛伏在校園中的“卡頭”“卡商”。“對于從‘工具人’轉變為‘卡商’的在校學生,司法機關會綜合其犯罪事實、情節和認罪態度,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黃成介紹說。
“幫信罪”有哪些類型
“收購、出售、出租‘兩卡’的行為是目前司法實踐中‘幫信罪’適用最多的一種類型。”黃成說。
什么是涉“兩卡”行為?就是指買賣和租賃銀行卡、手機卡的行為。“兩卡”是指:手機卡,包括通信運營商、虛擬運營商的各類手機卡及物聯網卡;銀行卡,包括各商業銀行的個人銀行卡、單位銀行賬戶及結算卡,以及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支付賬戶,如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等。
此外,“幫信罪”還有很多行為類型,比如提供或操作“GOIP”“貓池”“多卡寶”等設備,為電詐團伙搭建遠程“機房”;利用社交媒體賬號等方式為電詐團伙推廣引流;為網絡犯罪分子制作、封裝、維護非法軟件;職業“碼農”團伙依附非法平臺瘋狂“跑分”等。
2020年至2021年間,馬某甲伙同馬某乙(馬某甲妹妹)利用QQ等社交軟件收販大量含登錄密碼、綁定手機號等信息的微信賬號,有償提供給他人使用,違法所得人民幣7萬余元。其中馬某甲負責使用多個“客服”QQ號碼,在多個“代理群”“商家群”內轉發、反饋微信號碼信息,并統計結算號碼數量,造成被害人財產損失50余萬元。因犯“幫信罪”,馬某甲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并處罰金1萬元。馬某乙案發時系未成年,另做處理。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看似平常,但有可能觸犯“幫信罪”的行為?
“銀行卡是不能出租和轉借的。即使是免費轉借給他人,嚴格意義上講,也違反了《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有可能被罰款。”黃成舉例說,再比如,幫朋友制作程序、封裝軟件,一旦被他人用于從事違法犯罪活動,就屬于提供技術支持,如果能夠認定(包括推定)具有主觀明知,就可能構成共犯或“幫信罪”或其他計算機類犯罪等。
構成“幫信罪”面臨哪些法律后果
根據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條之二的規定,“幫信罪”的法定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
“另外,可能面臨職業禁止、禁止令。”黃成表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非法利用信息網絡、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七條的規定,對于“幫信罪”被判處刑罰的,司法機關可以依法宣告職業禁止;對于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的,可以根據犯罪情況,依法宣告禁止令。
“另外,還會有相關行政處罰,同時,即將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中也規定了相關法律責任。”黃成說。
同時,懲戒措施也不可避免。針對銀行卡,會有信用懲戒、限制業務、嚴管賬戶等措施,不僅在一定時間內影響相關人員的貸款和信用卡申請,5年內還會被暫停相關單位和個人銀行賬戶非柜面業務,支付賬戶所有業務等;針對手機卡,則會在懲戒期內停止行為人的新入網業務,各基礎運營商只保留1個手機號碼。
檢察官提醒
不要出租、出借、出售自己的銀行卡、手機卡和各種三方支付、社交媒體賬號,也不要購買!請注意保護好您的個人信息,發現“兩卡”違法行為,要及時向有關部門舉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