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工程造價管理體系的弊端

導讀:
現行工程造價管理體系的弊端
現行工程造價管理體系的弊端
我國現行工程造價管理體系,基本沒有擺脫自上而下的計劃管理模式,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改革力度不夠,進展遲緩。所依據的各種概預算定額及相應的費用定額,仍然由建設部、有關專業部和各省定額主管部門負責組織編制并頒布執行。應該肯定,這些定額和費用標淮,在建國以來長期的基本建設和造價管理的過程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是廣大從事概預算工作人員的智慧結晶,至今仍在發揮指導作用。但是,由于市場經濟大環境的改變,我們也應該客觀地認識到,定額編制的工技推工作,對新工藝、新材料定額修訂的科學性和嚴肅性,與改革初期相比,已有所削弱。電力行業在改革后,各類定額和費用標準已改由國家經貿委組織審查、頒發。概預算定額從理論上講,是按照行業社會平均水平的原則編制的;而費用定額則是通過測算各類施工企業的各種支出來編制的,幾次修編都是如此。雖然,各類定額己明確為指導性定額,實踐中仍保留法定性依據的特點。這種局面長期以來,即便是推行招投標以后,也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其弊端主要體現在:
1、市場經濟的最根本特征是通過競爭確定建筑產品的價格。建筑產品價格主要由工程實體消耗量、施工費用消耗量及管理費、利潤、稅金等組成。工程實體消耗量是在正常施工條件下,按照國家技術標準、施工驗收規范和質量評定標準所消耗的人工、機械、材料的消耗量。此部分就社會平均水平而言,具有相對穩定性。稅金是國家規定。以上是相對比較“死”的部分。但是,施工費用消耗量及各種間接費,包括管理費、利潤等,則因各施工企業的機械裝備不同,施工管理、技術管理、企業管理水平不同,而徑庭差異,這些是“活”的因素,帶有明顯的企業個性化特點。現行的各類定額和費用標推,其功能主要是為事先估算工程造價和業主籌劃資金服務。依據這些定額和費用標推編制的項目估算、概算并不是建筑產品的真正或最終價格。建筑產品的真正或最終價格是通過競爭確定的市場價格。我們現在編制概、預算和招投標要用同一種定額和費用標淮,將上述“死”“活”因素固定化,這是工程造價管理在認識上一個很大的誤區。看似通過標底和報價的不同幅度的升、降,體現了競爭。但是,此種競爭不是施工企業綜合管理水平的表爭,其顯明特點是圍繞業主標底展開,帶有極大的盲目性和不確定性。由于不同業主的觀念和出發點不同。這種盲目性和不確定性,還可能使競爭演變為攻克這樣既不利于促進施工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發揮優秀企業的優勢,在某種程度上還會滋生腐敗。
2、現行概預算定額的人工、機械臺班的消耗量和單價定為較死,電力行業目前只有國家經貿委才能調整。而這兩項目前早已經市場化,就不同施工企業而言,可能存在明顯的差異。單就人工單價看,與多年不變的定額單價,已經發生了嚴重的背離。而我們現行的機械臺班價格,則綜合考慮了自1995年起,15年的價差因素。同樣與目前機電產品的市場價格不符。
3、現行費用定額具有明顯的計劃經濟特點,“以收定支”,內容繁多,部分費率過高,調整文件出臺滯后,系數套系數,計算辦法極其復雜等。施工企業往往將注意力放在標準偏低的費用上,有針對性地要“調整文件”。定額管理部門無奈只有“面多加水,水多加面”。一個階段過去回頭看,全行業的定額消耗水平不是降低,而是在逐漸提高。依照我國現行定額,參加國際投標,我們的優勢是人、材、機的價格有競爭力,而定額消耗水平,我們與先進國家相比,則存在較大的差距。
4、現行的工程造價管理模式也跟不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的要求。在輸變電行業,目前招標、投標雙方采用同一本定額標準標底和報價,我們還曾經在評標辦法中規定了報價質量得分,使招標變成了考察概預算人員業務水平的考題。本人了解許多送變電施工企業,它們將概預算人員分別編入市場開發或經營計劃兩個部門,分別負責對外投標和對內核算。由于經營計劃部門主管企業內部的開發包和核算,掌握項目成本情況,因此,工程結算也由其擔當。從而出現了報價與本企業實際成本管理信息脫節的怪現象。以上,都違背了實施招投標的初衷。
工程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