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權人討債時效限制是多久

導讀:
民間借款糾紛的訴訟時效制度一般適用2年的一般時效制度,當借款合同期限屆滿之日起3年內為有效的訴訟時效期間。有償還期限的,借款到期后,借款人沒有返還借款,貸款人明知債權已到期而債務人未能償還欠款,權利遭受侵害而不追索的,適用一般訴訟時效制度。超過訴訟時效,原債務成為自然債務,不具有強制執行力。那么債權人討債時效限制是多久。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民間借款糾紛的訴訟時效制度一般適用2年的一般時效制度,當借款合同期限屆滿之日起3年內為有效的訴訟時效期間。有償還期限的,借款到期后,借款人沒有返還借款,貸款人明知債權已到期而債務人未能償還欠款,權利遭受侵害而不追索的,適用一般訴訟時效制度。超過訴訟時效,原債務成為自然債務,不具有強制執行力。關于債權人討債時效限制是多久的法律問題,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債權債務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上期我們說道民間借貸該怎么交付款項,想必大家都有更為詳細的了解。今天催天下小編在債權人討債時效限制是多久。
一、債權人討債有沒有時效限制
我國《民法通則》確立了兩種訴訟時效制度,即一般訴訟時效和特殊訴訟時效制度。一般訴訟時效制度為3年。特殊的短期訴訟時效為1年,長期訴訟時效為20年。
民間借款糾紛的訴訟時效制度一般適用2年的一般時效制度,當借款合同期限屆滿之日起3年內為有效的訴訟時效期間。但是,并非民間借款案件就不適用特殊的訴訟時效期間。
實踐中,無還款期限的民間借款合同大量存在,這些糾紛的訴訟時效如果符合民法總則188條的規定要求的,可適用20年的特殊長期訴訟時效,而非3年的時效,否則將對保護債權人的利益造成損害,有違公平原則。如果無期限借款合同超過了20年的訴訟時效提起訴訟的,則喪失勝訴權。
民間借款合同時效分無還款期限合借款同和有還款期限借款合同兩種情形。有償還期限的,借款到期后,借款人沒有返還借款,貸款人明知債權已到期而債務人未能償還欠款,權利遭受侵害而不追索的,適用一般訴訟時效制度。即明知權利被侵害之日起(借款到期日)3年內不主張,即認定超過訴訟時效。無償還期限的民間借款,通常以貸款人知道債權被侵害之日起計算3年的訴訟時效。超過訴訟時效,原債務成為自然債務,不具有強制執行力。
當然,民間借款糾紛本身所具有的特點,導致許多民間借貸案件因時效問題發生爭議,筆者認為,對民間借款糾紛訴訟時效的適用原則,應當堅持作有利于債權人利益解釋的原則。在下列情況下應當認定訴訟時效未超過:
第一,放棄訴訟時效利益行為的認定。對于超過訴訟時效期間,信用社向借款人發出催收到期貸款通知單,債務人在該通知單上簽字或蓋章的,應當視為對原債務的重新確認,該債權債務關系應受法律保護。根據此條規定,債務人在催款通知單上簽字或者蓋章,可以視為借款人自愿放棄時效利益,對償還原債務的一種認可,使債務從自然債務轉化為可強制執行的債務。雖然此批復規定了借用社與借款人之間的借款案件,但在民間借款糾紛中,也常常存在債務人在借款已過時效后,經過債權人追索并經債權人通過書面等形式重新認可的情況,對此,也應當認定為債務人對訴訟時效利益的自愿放棄,此時債權人起訴債務人,就具備勝訴權。
第二,分期履行借款合同的時效認定。分期償還債務是借款合同履行的一種重要方式,在當事人約定分期履行合同債務的情況下,訴訟時效應當從最后一筆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次日開始計算。
二、過了訴訟時效能要回借款嗎
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盡量考慮通過友好協商,促進當事人雙方就原借條、欠條達成的還款協議,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當事人雙方就原債務達成的還款協議,屬于新的債權、債務關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十條規定的精神,該還款協議應受法律保護。
如果超過訴訟時效,當事人雙方無法協商的,債權人一方可以考慮向對方發出催收到期款項通知單。對于超過訴訟時效期間,信用社向借款人發出催收到期貸款通知單,債務人在該通知單上簽字或者蓋章的,應當視為對原債務的重新確認,該債權債務關系應受法律保護。所以,在超過訴訟時效之后,借款人法律地位雖然不一定等同于信用社,但是仍然可以考慮采取這種措施。
民間借貸那是常有的事,也經常會出現有人借了錢遲遲不還,只能靠債權人自己三番五次的向債務人討要,經常會產生很多糾紛,民間借款糾紛的訴訟時效制度一般是3年。如果超過了訴訟時效,債權人一方可以和債務人友好協商,促使雙方按照原借條內容達成還款協議,也可以向對方發出催收到期款項通知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