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力墻結構轉換層施工工藝及質量控制

導讀:
文章以具體工程為背景,系統介紹了高層建筑梁轉換層的施工工藝及質量控制要點,僅供相關技術人員參考。住宅樓為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該支撐系統在該工程轉換板施工中的運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安全因素考慮,轉換板下-1F—2F支撐在轉換板混凝土強度未達到設計要求的100%時均未拆除。掃地桿與工字鋼底部焊接形成整體,保證工字鋼的整體穩定性。那么剪力墻結構轉換層施工工藝及質量控制。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文章以具體工程為背景,系統介紹了高層建筑梁轉換層的施工工藝及質量控制要點,僅供相關技術人員參考。住宅樓為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該支撐系統在該工程轉換板施工中的運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安全因素考慮,轉換板下-1F—2F支撐在轉換板混凝土強度未達到設計要求的100%時均未拆除。掃地桿與工字鋼底部焊接形成整體,保證工字鋼的整體穩定性。關于剪力墻結構轉換層施工工藝及質量控制的法律問題,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建筑工程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摘要:在框架—剪力墻結構形式的高層建筑中,需要設有結構轉換層,因此結構轉換層混凝土施工技術難度是比較大的。文章以具體工程為背景,系統介紹了高層建筑梁轉換層的施工工藝及質量控制要點,僅供相關技術人員參考。
關鍵詞:高層建筑、轉換層、模板、混凝土
1工程概況
武漢某高層建筑,地上32層,建筑占地面積37234m2,總建筑面積270664.78m2。住宅樓為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該樓在9.950m處設有1.6m厚的轉換板,屬大體積混凝土,此處的模板支撐方法及混凝土的澆筑是關鍵。
2轉換板(9.95m處)模板支撐工程施工技術研究
2.1模板及支撐選型
轉換板厚度為1.6m,選用普通18mm厚九層板做為轉換板的底模及側模。底模板背楊采用100mm×150mm厚木楊,間距250mm,側模為18厚九層板,用50mm×100nun木楊,間距200mm,兩側用Φ48mm×3.5m鋼管@400夾緊。轉換板位于9.950m標高處,采用了普通鋼管分層卸載的方法作為轉換板的模板支撐系統,即9.950m~4.950m之間采用20b工字鋼,間距為1.0m×1.0m,水平與橫桿焊接牢固,4.950m~5.000m之間采用普通鋼管分層卸載的方法作為轉換板的模板支撐系統鋼管立桿間距為1.0m×1.0m,橫桿步距1.0m,每4m設置一道剪力撐。轉換板的支撐通過橫桿與滿堂腳手架相連,底部設置掃地桿。該支撐系統拼拆迅速省力,而且結構簡單,受力穩定可靠,完全避免了螺栓作業,使用安全、方便和經濟。該支撐系統在該工程轉換板施工中的運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由于板的跨度大于4.0m,根據規范和設計要求起拱3編。模板拼縫處用雙面的海面膠粘貼密實。基于安全因素考慮,轉換板下-1F—2F支撐在轉換板混凝土強度未達到設計要求的100%時均未拆除。
2.2支撐的構造措施
2.2.1工字鋼支撐措施
①工字鋼水平橫桿與豎向立桿之間焊接牢固,焊縫飽滿,水平工字鋼放置平穩,水平工字鋼之間用鋼管焊接牢固,形成一個整體。
②豎向工字鋼之間間距均勻,與滿堂腳手架橫桿連成整體,鋼管與工字鋼之間焊接成整體。掃地桿與工字鋼底部焊接形成整體,保證工字鋼的整體穩定性。
2.2.2立柱構造措施
①接頭采用對接扣件對接。
②立柱上的對接扣件交錯布置,兩個相鄰立柱接頭均不在同一步距內,兩相鄰立柱接頭在高度方向上錯開的距離不小于500mm,各接頭中心距主節點的距離應不大于步距的1/3。
③腳手架底座上必須設置縱、橫向掃地桿。縱向掃地桿應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下皮不大于200mm處的立柱上。橫向掃地桿應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緊靠縱向掃地桿下方的立柱上。
2.2.3水平桿構造措施
1)縱向水平桿設于橫向水平桿之下,固定在立柱的內側,并采用直角扣件與立柱扣緊,縱向水平桿與立柱的連接采用雙扣件固定,以防滑脫。
2)縱向水平桿一般采用對接扣件開口向上連接。相鄰縱向水平桿對接接頭應交錯布置,不應設在同步、同跨內,相鄰接頭水平錯開距離不應小于500mm,并應避免設在縱向水平桿的跨中;搭接接頭長度不應小于1m,并應等距設置不少于3個旋轉扣件固定,端部扣件蓋板邊緣至桿端的距離不應小于100mm。
3)每一主節點處必須設置一根橫向水平桿,并采用直角扣件扣緊在縱向水平桿上,該桿軸線偏離主節點的距離不應大于150mm。
3轉換板(9.95m處)混凝土工程施工技術
該工程中,樓房在9.950m處設有l.6m厚的轉換板,屬大體積混凝土,此處混凝土的施工方案尤為關鍵。
3.1混凝土施工方案設計
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宜在低溫條件下進行,而本工程轉換板的施工正在冬季,而且是在2006年12月底,故本工程的混凝土采用了水平分層澆筑,既每層澆筑厚度為500mm,澆至與板底平后,與板一起澆筑。分層振搗密實,移動間距為振動棒作用半徑的1.5倍,上下層搭接插入下層混凝土中深度大于5cm。混凝土在澆注及靜置過程中,由于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極易產生非結構性裂紋,因此混凝土宜兩次收光掃毛;第一次在初凝前3小時,主要是把底部的水拍出表面,第二次在終凝前,一邊收光一邊用塑料薄膜覆蓋,然后再用干麻袋、草袋,面上再加上彩條布覆蓋,完畢澆水養護。[page]
3.2溫度監測及后期養護
3.2.1混凝土的養護
轉換板高為1.6米,故混凝土的養護十分重要,只有充分濕養護才有利于混凝土的膨脹效能發揮,因此在施工過程中,設立了專職養護人員,建立嚴格的混凝土養護制度。
混凝土終凝后保濕養護14d。混凝土收平后,再灑水潤濕,混凝土表面采用二層草袋、一層干麻袋另加一層薄膜養護,在養護期噴灑霧狀水保持環境相對溫度在80%以上,以減小混凝土干縮。
3.2.2混凝土的溫度監測
為防止大體積混凝土出現施工澆筑階段的溫差開裂,造成結構質量隱患,根據國家現行標準、規范等以及同類工程經驗,隨時監測溫差,并對相應的溫差控制實施措施提供及時準確的預警和反饋。
1)溫差監測預警值以混凝土內外溫差接近25℃或溫度陡降大于10℃為準,在轉換板混凝土內外溫差接近25℃時,溫控檢測人員將及時通知相關人員,準備實施應急處理措施。
2)埋設測溫元件時,將元件按照測點縱向布置用扎絲固定在鋼筋上,鋼筋按照測區豎向固定在轉換板的鋼筋上,綁扎中保證測溫元件和鋼筋不發生位移。
3)在埋設元件后,派專人負責施工和溫度檢測過程中元件和線路的保護工作。
4)當混凝土內外溫差超過25℃或溫度陡降大于10℃,為保證轉換板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質量,可在側面和頂面加蓋麻袋等保溫措施;如果仍然出現溫差過大或溫度陡降的情況,可在混凝土表面架設碘鎢燈。
根據轉換板的形狀、尺寸和標高,1、2號樓各布置6個測溫區,3、4號樓各布置5個測溫區,各測區沿豎向布置3個測溫點,這里取2號樓進行研究。
測溫所用的儀器主要有手持式數字溫度測量儀和溫度傳感器。
測溫點的布置必須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沿澆筑的高度,應布置在底部、中部和表面。垂直測點間距一般為500~800mm;平面則應布置在邊緣與中間,平面測點間距一般為2.5~5m。由于轉換板的長度和寬度均遠大于厚度,所以從邊緣和角點向內進去2倍厚度以上的區域的散熱條件都比較一般,主要是靠上表面的輻射、對流和基底傳導方式散熱,因此有著極其相近的溫度場分布;而邊緣和角點區域由于散熱途徑的增多,可能是3面甚至4面散熱,溫度場分布趨于復雜。根據這一特點,并考慮矩形板的對稱性,在轉換板內,沿平面共布置l~6六個測點;厚度方向,在每個平面測點上下表面及中間分別布置3個測點,詳見溫度監測點布置圖2。這樣,共6×3=18個混凝土溫度測點,外加1個大氣溫度測點,就能比較準確的監測整個轉換板內混凝土溫度場的分布變化情況。
在澆筑和養護期間對混凝土內表溫度實施全天24小時的連續監測,監測的時間是從混凝土澆筑首日起,第1~9天,每2小時測溫一次;第10~15天,每24小時測溫一次。監測期從混凝土澆搗時起至中心溫度進入安全期結束,持續兩周左右,共得到8000多個測溫數據,基本能夠準確、實時的反應施工過程中整個轉換板內溫度場變化的情況。
3.2.3溫度控制的內容
l)控制混凝土內最高溫度,使其在施工規范允許的范圍之內,以防混凝土內部因溫度過高,溫差過大而產生貫穿性裂縫;
2)控制混凝土的內外溫度差及混凝土表面與大氣的溫差,使其在施工規范允許的范圍之內,以防混凝土產生表面裂縫。
4結束語
結構轉換層的施工難度大,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要求高。本工程采用了上述措施后,工程結構施工效果良好,兩年的時間觀察是安全可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