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索賠賺錢?

導讀:
出事后,業主只好賠償王經理兩天的工期損失。王經理的“風險意識”直接導致了向業主的成功索賠。事后,當承包商向業主要求賠償差價損失時,業主卻不認賬,導致承包商損失3000余萬元,由于缺乏書面證據,承包商最終也沒有得到應有的補償。“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索賠意識,同時要了解,索賠并不一定就是傷感情的事。那么靠索賠賺錢?。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出事后,業主只好賠償王經理兩天的工期損失。王經理的“風險意識”直接導致了向業主的成功索賠。事后,當承包商向業主要求賠償差價損失時,業主卻不認賬,導致承包商損失3000余萬元,由于缺乏書面證據,承包商最終也沒有得到應有的補償?!笆紫纫岣咦陨淼乃髻r意識,同時要了解,索賠并不一定就是傷感情的事。關于靠索賠賺錢?的法律問題,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建筑工程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在“僧多粥少”的建設市場,大部分施工單位正處于尷尬的境地,面對甲方,他們從來不敢提及“索賠”二字,但終究還是有一些人敢于破題
“20多年里,在建筑行業吃了那么多虧,讓我有了風險意識,沒這個意識就老‘學雷鋒’了。久病自然成醫?!蹦呈┕て髽I的王經理對《建造師》說。
他所說的“風險意識”,精彩地體現在2004年他擔任項目經理的北京海淀區少年宮工程上。由于工地周圍緊挨著居民樓,而且可以清楚看到地上管線的走向,于是他給業主打了4次報告,要求業主給出工地的地下管線圖,但是報告一次次地被退回。無奈之下他要求業主劃定開挖范圍。
兩個工程師真的背著白灰袋來劃線,圈定一個圈之后,工人一鑿子下去,煤氣管道被鑿壞了。這早在王經理預料之中,而他也在報告中要求業主寫明了“原件已收”,自己保留著復印件,劃線的時候他也拍了照片作證據。
出事后,業主只好賠償王經理兩天的工期損失?!斑@就是斗智斗勇的過程,做工程有意思就有意思在這兒。”王經理端著茶杯,笑呵呵地說。
王經理的“風險意識”直接導致了向業主的成功索賠。但是像他這樣的項目經理在今天仍屬少數。2003年北京某工程的業主將原定360多天的工期突然改為190天,為了趕工期,承包商申請使用商品混凝土,業主口頭同意。事后,當承包商向業主要求賠償差價損失時,業主卻不認賬,導致承包商損失3000余萬元,由于缺乏書面證據,承包商最終也沒有得到應有的補償。
由于輕信業主的口頭承諾而導致自己損失巨大的案例,相信每一個項目經理都能夠如數家珍。
教訓已經很多。這其中當然有業主受法律約束相對較少、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建筑市場的混亂和迷茫的原因。但是與其不斷在客觀原因上糾纏,不如從自身出發主動解決問題。
意識至上
目前的大部分項目經理對究竟應不應該索賠、怎樣索賠、索賠要遵循哪些程序都不是很了解,陜西華春建設工程項目管理公司總經理、索賠專家王勇指出,公路建設項目上應用FIDIC條款比較早,他們的索賠意識要比房建項目強。
“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索賠意識,同時要了解,索賠并不一定就是傷感情的事。”北京建工集團的副總經理田振郁認為。索賠事件中,討價還價自然不可避免,但是如果有索賠的意識,并在此基礎上留存了證據,那么承包商自然也就多了一份自信的籌碼。
雷景華并不知道,匆匆簽出的施工方案圖里,隱藏著如此大的玄機。
1997年11月的一天,白天的北京,溫度已經徘徊在零下,來自新加坡的雷景華還沒有完全適應寒冷的天氣。他來自著名的巴馬•丹拿設計公司,被派駐北京東方廣場工程任現場總工程師。他是個工作狂,別人都說他每天就像“上了發條一樣”工作。書桌上左手邊摞著的圖紙已經接近半人高了。進進出出找他簽發施工方案圖紙的人很多,因而當施工方的負責人拿著變電站的某道梁施工方案找他簽收時,他只看了一眼就匆匆簽了名。然而他并沒有看見,這個方案中,施工方提出了這道梁存在鋼筋搭接部位不符合規范的問題,雖然并不明顯。
實際上,施工方早就發現了這個問題,而正確的配料表也早已畫好了。他們原本是想以此為籌碼來改善監理、甲方和設計方在驗收鋼筋施工上時間過長的問題。沒想到,原來的設想并沒有成為現實,而是變成另外一個問題的交換籌碼。
業主長江實業公司對東方廣場工程的要求很高,中國的規范和英國的規范哪個要求得嚴格就按哪個規范施工。
變電站的底板打完混凝土后,板墻上的鋼筋需要扒開才能將混凝土的泵管接入,然后由工人進行振搗,最后再將鋼筋合攏,這樣做是符合中國的規范的,但卻不符合英國的規范。因為這個做法使得水泥對鋼筋的握裹力有所減弱。所以雷景華要求,鋸斷混凝土以上部分的鋼筋,然后在旁邊打一個27公分深的細孔,在這個孔中插入鋼筋,最后用建筑膠粘合。[page]
想要在混凝土上打孔,至少要等到7天之后,也就是混凝土的強度達到70%左右,而一個孔所需要的建筑膠就要200元左右,這里有幾十萬個孔!一旦如此操作,增加的經費將不僅僅是幾千萬元,還要加上21座塔吊的閑置、人員的閑置所造成的成本損失。
11月底的那天,剛剛吃過中午飯,施工方負責人找到雷景華,平靜地對他說:“雷Sir,那道梁的10幾噸鋼筋配錯了。”
雷景華聽到這句話可一點都不平靜。他急匆匆地從工地出來?!鞍??!走,走,快跟我回辦公室。”
回到辦公室,他開始翻圖紙,一層細密的汗珠從額頭上淌了下來。一旦真的錯了,他就要自己從腰包里拿出幾十萬元錢來補償。著急的他并沒有立即發現錯誤。
施工方的負責人顯然是有備而來,他從口袋里掏出了一本規范,說:“哥們,你看看這個?!?BR>這一看,的確是錯了。“怎么辦?”雷景華緊張地問。施工方顯然從一開始就“留了一手”。
“這事其實也好辦,”施工方不緊不慢地說,“咱們交換一下。我只切割要求比較高的水池部分的鋼筋,然后按照你的做法來,其他的地方就算了。”
“OK!”最后,雷景華同意了施工方的建議,同時使用正規的索賠程序賠付了施工方幾萬元。
事發的1997年這個時間點對于“工程索賠”這個名詞來說,還只能算是“嬰兒期”。
導火索
索賠在中國的建筑業,的確不是一個傳統的話題。
在國際建筑市場上,復雜的工程建設項目,索賠不可避免。它是承包商保護自身正當權益、彌補工程損失、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在歐美發達國家,幾乎沒有一項大型工程不牽涉到索賠,索賠額占合同總價的百分比則已成為衡量一個工程項目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許多國際工程項目通過成功的索賠獲得的收入達到工程造價的10%—20%,甚至有些工程的索賠額超過了合同額本身。
當然,“歐美國家是比較重利益的,而中國人是比較重情義的?!痹谖覈慕ㄖ袌觯邪?、業主和監理方之間存在嚴重的“人情紐結”。承包商為了能在未來工程中中標或不引來不必要的麻煩,對業主的拖欠工程款等指令照單全收。這也就使得索賠在中國被看成是一個上不得臺面的話題。
建國后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國一直是采用行政手段進行土木工程建設,沒有“合同管理”,更沒有“工程索賠”,直到云南省魯布革引水發電工程開工。魯布革電站是我國大型土建工程對外開放的“窗口”和水電建設管理體制改革的試點。它首次實行了國際競爭性招標。1984年,中國水電部魯布革工程管理局和日本大成株式會社簽定了魯布革引水系統工程承包合同,澳大利亞雪山公司負責監理。
這不僅意味著國際化的承包合同管理開始在國內土建工程施工領域出現,也意味著一個我們意想不到的全新課題—索賠,開始在國內出現。
工程索賠,指的是工程承包商并非由于自身原因而發生的合同規定之外的工作或損失,因而要求發包人進行費用和時間的補償。我們日常所說的工程索賠一般是指在工程施工過程中,承包商向業主取得的索賠,廣義上講也包括承包商向保險公司、借貸商、運輸商等提出的索賠。
[本文共有2頁,當前是第1頁]<<上一頁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