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在工程監理項目中應用風險管理

導讀:
工程監理風險因素識別包括:來自業主的風險、來自施工單位的風險、監理單位內部的風險,目前一些大型行業監理單位絕大部分還在國企之中,基本還停留在國企內部工程管理模式上,任務都是上級分配下來的,缺乏市場競爭機制,風險意識不強。詳細內容請閱讀下文。
建設監理制度是我國建筑市場管理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項目實施階段已經普遍推行。工程建設監理單位在實施監理行為時往往面臨著很多風險,如工程實施過程中,出現了質量缺陷和工期拖延,業主除了對承包商進行懲罰外,一般還要追究監理人員的責任,監理工程師因失職導致重大質量事故,甚至會被吊銷資格證書。而且由于我國監理行業起步晚,業務范圍受限制,收費水平低,技術水平有限等原因,監理實施中不確定因素的數量和程度都比較高。所以,監理單位有必要對其風險進行分析,并實施有效的風險管理,如何直面風險,將先進的管理方法切實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真正作到“見之于未萌,防患于未然”,控制、回避和緩解風險,是當前監理單位應著手研究的重要課題。下面結合工程監理項目實例談談個人粗淺體會。
風險因素識別
風險因素識別是風險管理中的首要步驟。從監理單位角度看,雖然風險因素種類繁多,成因復雜,但較普遍風險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來自業主的風險
1.不合理的工期。有的業主為追求竣工后較大的利潤,制訂的工期一般較短,經常出現邊設計邊施工邊訂貨的現象,各專業各工種交叉作業,24小時突擊會戰,工期多則一個月,少則十幾天;有的投資上億的大型工程,不分晝夜會戰,本來合理工期近2年,但為了要投產后的經濟效益,將工期壓至幾個月;還有的項目為了迎接上級的檢查,需要形象進度,有時違背施工規范,不遺余力安排突擊會戰。上述情況,造成工程管理極不規范,使監理工作很難按正常秩序開展,留下了諸多質量和安全隱患。
2.施工隊伍的安排。建設工程是敏感行業,各式各樣的承建單位更是差異較大,有時業主安排的施工單位很難或根本不勝任其所承攬的工程,客觀上將問題和風險轉嫁給監理單位。
3.大尾巴工程。有的項目缺乏嚴肅性,工程量不大,正常幾個月的工期,但不是設計圖紙不齊、設備不到貨,就是投資超概,開開停停,一干就是3、4年。僅有的一點監理費弄的監理單位入不敷出。
4.盲目干預。設備、材料訂貨是建設工程項目最為敏感問題,由業主或施工單位采購,有時到貨不合格,迫于工期或多方面原因,有時業主指令同意放行,為安全生產埋下了不安全隱患。
(二)來自施工單位的風險
1.掛靠施工企業魚目混珠。縱觀工程建設市場,這樣的施工單位幾乎覆蓋了大部分土建工程;由于其利潤不高,這些力量把目標瞄向利潤高的安裝行業,什么掙錢干什么,近兩年起已介入到管線安裝專業,甚至滲入到電氣安裝專業。他們打著大施工企業的招牌,根本不具備資質,要啥沒啥,連起碼的機具及技術人員都是臨時拼湊的,是目前建設工程最大的風險因素來源。
2.大型國有施工企業整體實力滑坡。由于管理機制上的問題和受市場無序競爭的影響,使目前很多大型國有施工企業整體實力下滑,有經驗的工程師、技師和工人退休后,青黃不接,后繼無人,技術力量明顯不足,管理跟不上。有時為突擊任務,不得不從市場上臨時雇工,很難達到施工標準和規范。
3.偷工減料現象層出不窮,屢禁不止。為追求利潤,降低成本,部分施工單位在工程材料上存在以小代大、以薄充厚、以次充好、弄虛作假、蒙混過關的行為,如防腐保溫材料市場復雜,水份很大,稍不注意,就被其鉆空子;在工程內容上,不按規范要求的程序和步驟施工,能少干就少干,低標準、老毛病屢禁屢犯,存在僥幸心理。
(三)監理單位內部的風險
1.管理體制問題。目前一些大型行業監理單位絕大部分還在國企之中,基本還停留在國企內部工程管理模式上,任務都是上級分配下來的,缺乏市場競爭機制,風險意識不強。這樣的監理單位大都缺乏獨立管理能力和有效的控制手段。
2.監理人員素質良莠不齊。目前監理人員組成個體差異較大,整體素質偏低,現階段即懂專業、經濟、法律、管理的綜合素質人材極少,高學歷、高學位人員也為數不多;監理公司只能適應常規監理業務,對于較大型、較重要的施工方法、方案、技術措施等缺乏主觀見解,自己拿不出有獨立見解的東西,工程前沿的新材料、新設備、新技術了解甚少,開展業務很被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