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夫妻是否存在真實的借貸關系?

導讀:
原、被告協(xié)議離婚后至2011年3月,雙方仍共同生活。為維護原告的合法權益,請求法院判令被告立即償還欠款40000元及相應利息給原告。被告王*銘辯稱,原、被告之間不存在借款關系。而且,原、被告離婚后共同居住期間,被告的存折和銀行卡放在家中,原告經(jīng)常拿被告的銀行卡(存折)領取存款,被告發(fā)現(xiàn)后多次叫她歸還。原告遂從中國銀行帳戶轉帳40000元歸還給被告,并不是原告將錢借給被告,原告與被告之間并不存在借款關系,請求人民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筆者認為原告與被告之間并不存在真實的借貸關系。法院依法查明原、被告的實發(fā)工資,經(jīng)對比,原告的工資收入遠低于被告的工資收入。那么離婚夫妻是否存在真實的借貸關系?。大律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原、被告協(xié)議離婚后至2011年3月,雙方仍共同生活。為維護原告的合法權益,請求法院判令被告立即償還欠款40000元及相應利息給原告。被告王*銘辯稱,原、被告之間不存在借款關系。而且,原、被告離婚后共同居住期間,被告的存折和銀行卡放在家中,原告經(jīng)常拿被告的銀行卡(存折)領取存款,被告發(fā)現(xiàn)后多次叫她歸還。原告遂從中國銀行帳戶轉帳40000元歸還給被告,并不是原告將錢借給被告,原告與被告之間并不存在借款關系,請求人民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筆者認為原告與被告之間并不存在真實的借貸關系。法院依法查明原、被告的實發(fā)工資,經(jīng)對比,原告的工資收入遠低于被告的工資收入。關于離婚夫妻是否存在真實的借貸關系?的法律問題,大律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婚姻家庭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案情】
原告張-薔與被告王*銘原為夫妻,兩人因感情不和于2005年11月22日協(xié)議離婚,離婚協(xié)議書約定:婚生兒子王*峰的監(jiān)護權、撫養(yǎng)權歸被告;某單位宿舍的某單元房內家具、電器等歸王*峰名下,原、被告均不得將房屋變賣、轉讓或出租,如有特殊情況,需原、被告雙方協(xié)商同意,王*峰對以上財產(chǎn)享有終身擁有權;被告每月支付200元給原告作為外出居住補償費,補償期限為10年,離婚生效后第二個月開始支付;離婚生效后,住房及房內家具、電器由被告照顧兒子王*峰享用,如被告方再婚,以上財產(chǎn)不能屬于被告與其配偶的共同財產(chǎn),被告與其再婚有住房條件后,以上房子及房內家具、電器,應由無房原告方居住,被告即可終止每月支付給原告方外出住房補償?shù)?00元人民幣。
原、被告協(xié)議離婚后至2011年3月,雙方仍共同生活。原告張-薔訴稱,2010年10月份,被告由于炒股借原告40000元,后于2011年6月7日補寫欠條一張交給原告,欠條約定借款于2012年6月1日前還清。但被告不守信用,不按約定還款。為維護原告的合法權益,請求法院判令被告立即償還欠款40000元及相應利息給原告。
被告王*銘辯稱,原、被告之間不存在借款關系。從原告提供的欠條里附有條件:原告將某單位宿舍的某單元房過戶到被告及兒子王*峰名下,被告遂向原告支付40000元,但原告沒有履行其過戶登記的義務,所以被告也無法履行付款義務。而且,原、被告離婚后共同居住期間,被告的存折和銀行卡放在家中,原告經(jīng)常拿被告的銀行卡(存折)領取存款,被告發(fā)現(xiàn)后多次叫她歸還。原告遂從中國銀行帳戶轉帳40000元歸還給被告,并不是原告將錢借給被告,原告與被告之間并不存在借款關系,請求人民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爭議】
本案爭議的焦點是原告與被告之間是否存在真實的借貸關系?
【評析】
筆者認為原告與被告之間并不存在真實的借貸關系。
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第2條的規(guī)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jù)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jù)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jù)加以證明。沒有證據(jù)或者證據(jù)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
原告向法院出具了2011年6月7日被告寫給她的欠條,欠條載明:“今欠張-薔人民幣肆萬圓整。房屋一套與她無關(某單位宿舍的某單元房),她也無所有權,欠款于2012年6月1日前還清。立此據(jù)為證。”還有2010年10月25日原告通過其在中國銀行的銀行卡向被告的銀行卡轉帳40000.80元的存款回單。
被告則向法院出具了原、被告在離婚后共同生活期間,原告從被告銀行卡上分6次領取大筆費用的銀行交易記錄:2008年4月8日領取6000元,2008年9月28日領取9500元,2009年2月11日領取6000元,2009年6月17日領取5000元,2011年1月9日領取8000元,2011年2月20日領取10000元,合計44500元。
還有原、被告關于本案爭議的4萬元的手機短信4條,主要內容都是原告答應將某單位宿舍的某單元房過戶給被告,被告支付4萬元給原告。關于某單位宿舍的某單元房是否登記在原告張-薔名下?通過被告提供的上述手機短信內容,以及法庭上原告的自認并得到被告的認可,雙方都承認某單位宿舍的某單元房登記在原告張-薔名下。
法院依法查明原、被告的實發(fā)工資,經(jīng)對比,原告的工資收入遠低于被告的工資收入。
綜合全案的證據(jù)來分析,原、被告離婚后共同生活期間,兩人的經(jīng)濟沒有分開各自獨立使用支配,原告多次領取了被告的存款;欠條內容及原、被告之間的短信往來表明,原告訴稱的被告欠其的40000元與房屋所有權歸屬及過戶的問題有密切聯(lián)系;被告的收入遠高于原告的收入,被告向原告借錢的可能性較低等。應當認定原告與被告之間并不存在真實的借貸關系,原告的主張證據(jù)不足,法院應該依法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因涉及個人隱私,文章中出現(xiàn)的人名均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