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費的追訴期是多久?

導讀:
法律規定中,將訴訟時效期間屆滿所消滅的權利限定為是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的民事權利,即訴訟時效期間屆滿時,權利人喪失的是勝訴權,而非實體權利。因為訴訟時效是否已經屆滿,只有通過審判才能查明。如民法通則第136條規定: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為聲明的、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以及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毀損的勞動糾紛五種情形,訴訟時效期間為1年。上訴訴訟時效起算,即民法通則第137條的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算。那么物業費的追訴期是多久?。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法律規定中,將訴訟時效期間屆滿所消滅的權利限定為是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的民事權利,即訴訟時效期間屆滿時,權利人喪失的是勝訴權,而非實體權利。因為訴訟時效是否已經屆滿,只有通過審判才能查明。如民法通則第136條規定: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為聲明的、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以及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毀損的勞動糾紛五種情形,訴訟時效期間為1年。上訴訴訟時效起算,即民法通則第137條的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算。關于物業費的追訴期是多久?的法律問題,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債權債務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現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小區實行物業管理制度已基本普及,同時業主與物業公司的矛盾也日趨嚴重。業主們主要指責的是物業公司的服務不周以及一些矛盾。當業主入住的時候,是需要按時繳納物業費的,同樣地,物業公司是需要提供物業管理服務的,雙方當事人是一種物業服務合同關系。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物業費的追訴期是多久?
訴訟時效的法律要件
1、須有請求權的存在。
3、有怠于行使權利的事實。怠于行使權利是過錯不行使權利的狀態。如果權利人不知其權利存在,或者雖知曉其權利存在,但無法行使其權利的,一般時效期間不開始起算。
3、怠于行使權利狀態持續存在達到法定期間。怠于行使權利處于持續狀態,中間如有行使權利或義務人認諾的,時效就中斷;持續狀態達到法定期間,是要求不行使權利持續到法律所規定的時間,這一期間即時效期間。
訴訟時效的法律效果
1、勝訴權消滅。法律規定中,將訴訟時效期間屆滿所消滅的權利限定為是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的民事權利,即訴訟時效期間屆滿時,權利人喪失的是勝訴權,而非實體權利。訴訟時效屆滿,依然可以起訴到法院。因為訴訟時效是否已經屆滿,只有通過審判才能查明。
訴訟時效的期間及其起算
1、一般訴訟時效。民法通則第135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3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3、短期訴訟時效。如民法通則第136條規定: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為聲明的、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以及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毀損的勞動糾紛五種情形,訴訟時效期間為1年。
3、特殊訴訟時效。環境保護法第43條規定的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3年、合同法第139條涉外合同糾紛4年。
4、最長訴訟時效。民法通則第137條規定,從權利侵害之日起超過3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上訴訴訟時效起算,即民法通則第137條的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算。
如何處理物業管理費訴訟時效?
可以看出物業管理費屬于普通的債權債務,受3年訴訟時效的約束,如前所述,業主同物業服務企業,至開始建立服務于被服務關系時起,矛盾層出不窮。而物業服務行業屬于低利潤行業,對每個欠費的業主拒付接近3年,均訴至法院,訴訟成本太高,也不利于行業的發展,當然法院的訴訟壓力會大幅度增加,社會也會處于不安定狀態。
但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物業服務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規定,在物業服務企業書面催繳的合理期限內,向法院請求業主交納物業費的,法院應予支持。
物業管理費用的追繳工作要遵循人性化的原則,需要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
1、通過電話詢問、上門走訪等形式,了解業主拖欠物業費的原因,如業主所反映的問題是真實存在的,且是物業服務企業能力范圍內所能解決的,應當積極為業主解決問題,直到業主滿意為止。
3、解決問題后,若業主仍不愿意交納物業費,在進一步溝通的同時,可以發放物業費催繳通知書,給予其充分的考慮時間是否交納物業費,在物業管理區域內的顯著位置對拒不交納物業費的人員名單進行公示。
3、建立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欠費抄告制度,將不支持物業管理工作和未及時交納物業服務費的干部職工名單抄告給各單位,督促其配合物業管理工作并及盡快交納物業費。
4、經過上述溝通后,逾期不交納物業服務費的,應當通過司法訴訟的形式,物業服務企業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由法院介入受理逾期不交納物業費的案件。
催天下作為一家物業費收繳綜合服務商,響應國家號召,弘揚誠信文化,筑牢誠信基石,通過信用教育和科技賦能,依托匯法信用生態圈,創新模式、合法合規、文明高效地解決物業費收繳難題。在構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社會信用體系目標之下,失信人欠款信息將被推送至風險預警系統,并向合作的金融機構、信用機構、政府信用平臺、信用大數據平臺開放,屆時銀行、小額貸款、征信機構、消費金融、電商平臺、商業企業及失信人的親友、工作伙伴等均有可能查看到失信人欠款不還的失信行為,讓失信業主在金融和生活中都處處受限、寸步難行,促使業主主動繳納物業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