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青少年團伙犯罪的思考

導讀:
筆者以為由于家庭環境因素促使青少年加入犯罪團伙的主要有如下幾點一是家庭暴力給青少年造成心理傷害使青少年心理畸形崇尚暴力在自身條件不足的情況下選擇加入團伙以團伙為依靠和平臺二是家庭關系淡漠對于青少年一般違法行為不聞不問促長了青少年習惡心理三是父母行為不檢點或者本身就是黑社會性質組織成員其行為勢必嚴重影響孩子世界觀的形成五是溺愛孩子把子女視為掌上明珠滿足其一切物質需求而忽略了精神教育這種出手闊綽的青少年正是已存犯罪團伙敲詐的對象和拉入團伙的目標。
內容提要青少年團伙犯罪亦稱為結幫犯罪是當代青少年犯罪的一大特點是當今社會治安的隱患。同時青少年團伙犯罪是特定年齡階段特殊群體的特殊行為某種程度上它是社會黑幫的雛形。關鍵詞青少年團伙犯罪防治一、青少年團伙犯罪的介紹近年來青少年團伙犯罪現象呈上升趨勢。有關統計數字表明青少年犯刑事案件中70屬于3人以上的團伙犯罪而且團伙成員低齡化趨勢日益明顯。在種種不良家庭因素影響下使青少年或孤獨、自卑或怨恨、狂妄極易導致走上團伙犯罪的道路。關于防治青少年團伙犯罪的思考的法律問題,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刑事辯護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內容提要青少年團伙犯罪亦稱為結幫犯罪是當代青少年犯罪的一大特點是當今社會治安的隱患。同時青少年團伙犯罪是特定年齡階段特殊群體的特殊行為某種程度上它是社會黑幫的雛形。社會各界都在關注青少年團伙犯罪現象本文作者分析了青少年家庭環境、學校教育和社會文化氛圍等原因意欲得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防治青少年團伙犯罪現象。
關鍵詞青少年團伙犯罪防治
一、青少年團伙犯罪的介紹
近年來青少年團伙犯罪現象呈上升趨勢。通常我們所指的加入犯罪團伙的青少年是指20歲以下生理和心理尚未發育成熟的在校學生沒有讀書在社會上流浪的青少年畢業剛走上社會的大中學生。有關統計數字表明青少年犯刑事案件中70屬于3人以上的團伙犯罪而且團伙成員低齡化趨勢日益明顯。
青少年犯罪團伙與社會上的黑幫相比除年齡結構不同外主要是其形成目的單一出于好奇、好玩或仿效影視上的黑社會模型結幫同學之間產生矛盾為挽回面子而拉幫結派為了找錢玩弄女性而結幫等。然而由于青少年集結團伙目的單一加之青少年正屬于一個“心理斷乳”的不穩定時期青少年團伙很容易被社會上黑社會性質團伙所利用對社會造成相當大的危害。
二、青少年團伙犯罪的成因分析
一社會文化氛圍。青少年的生活離不開五彩繽紛和充滿形形色色誘惑的大千世界。但社會現實的丑惡現象卻時刻不忘侵蝕著青少年純潔而單純的心靈。一是影視、互聯網傳播集團暴力等丑惡的現象促使青少年形成依靠團伙充當老大擴展勢力的愿望只要青少年愿意或者受到不良引導他們可以在任何時候看到數不盡的暴力、色情電影瀏覽極富煽動性的網站。二是社會上很多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嚴重影響了青少年上學的興趣因而產生厭學情緒經常逃學使一些青少年整日無所事事、精神空虛在社會不良人員的影響下跟風走上邪道三是社會改革中出現的貧富分化、一切向錢看等拜金思想的影響使青少年崇尚不勞而獲或一勞永逸同時也讓青少年向往那種“有難同當有福同享”的幫派生活。
二家庭環境因素。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課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師正確的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極其重要的。不正確的家庭教育可能給孩子造成難以矯治的人格障礙。筆者以為由于家庭環境因素促使青少年加入犯罪團伙的主要有如下幾點一是家庭暴力給青少年造成心理傷害使青少年心理畸形崇尚暴力在自身條件不足的情況下選擇加入團伙以團伙為依靠和平臺二是家庭關系淡漠對于青少年一般違法行為不聞不問促長了青少年習惡心理三是父母行為不檢點或者本身就是黑社會性質組織成員其行為勢必嚴重影響孩子世界觀的形成五是溺愛孩子把子女視為掌上明珠滿足其一切物質需求而忽略了精神教育這種出手闊綽的青少年正是已存犯罪團伙敲詐的對象和拉入團伙的目標。在種種不良家庭因素影響下使青少年或孤獨、自卑或怨恨、狂妄極易導致走上團伙犯罪的道路。
三學校教育管理缺失。學校是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最重要場所教師是給予青少年影響最大的群體。不良的學校教育體制首先表現在熱衷于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首先在這種應試大環境下通常會忽視德育教育、基本的社會常識教育、做人道理和社會公德規范教育其次學校法制教育事實上缺失部分學校只是在應付上級檢查時象征性的出板報、開講座而這種人走茶涼的做法是對法制教育普及化的踐踏第三教師與學生缺乏有效的溝通部分教師動輒批評、找家長甚至進行人格侮辱極大的傷害了學生的心靈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第四部分學校對于學生集結的團伙沒有及時預防治理或者處理方式簡單粗暴往往等到團伙犯罪事實發生時才覺醒。
四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特點。首先青少年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發育成長階段辨別是非、區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響的能力差容易走極端其次部分青少年由于學業、家庭背景等原因受到同輩歧視、嘲笑而寄希望于某一個團伙尋找歸宿感和心理安慰第三青少年特定時期的天性是好模仿、精神崇拜對于一些暴力影視充滿了好奇在暴力影視的影響下蠢蠢欲動。比如上世紀90年代香港電影古惑仔曾經影響了眾多青少年的行為。第四青少年的社會化與其說是與社會相適應不如說是與青少年同輩群體的融合是“合群”的具體體現。對于青少年來說幾個人一起犯罪一方面可以降低心理壓力和減少膽子不夠的干擾另一方面可以滿足其極強的表現欲。
三、防治青少年團伙犯罪的對策
一完善立法是根本途徑。
我國在1992年就實施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又在1999年實施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保護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但是現有法律、法規由于線條過粗規定過于籠統操作起來難度較大。比如我國刑法規定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人或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由于執法者將社會對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的寬容理解錯誤往往將“必要”情形忽略很少執行收容教養。而基于青少年“合群”心理一旦團伙成員有機會相聚家庭管教很難奏效。因此筆者以為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立法并制定切實可行的防范措施這才是防治青少年團伙犯罪的根本途徑。
二凈化生存環境是重要手段。
社會學經典理論認為沒有人能夠不受他所在的生活環境影響人的社會化就是他不斷適應現實社會的過程。作為青少年周圍環境對他們的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以為整個社會應該聯合起來凈化青少年生存環境。一方面注重預防、提早預防降低對犯罪的治理成本樹立從小預防從細微處預防觀點。譬如青少年生活的社區需要營造一種清新、干凈、文明、活力的環境給青少年一個清凈文明的活動場所蘇緩環境給他們造成的壓力讓其遠離犯罪和不良組織的干擾。另一方面不能放松對團伙中青少年的矯正以及對團伙犯罪的打擊。執法部門可以與青少年社會工作組織、心理治療組織開展合作共同挽救失足青少年。
三構建良好家庭環境是基石。
正如上文所述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課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師。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影響是防治青少年團伙犯罪的基石。父母應該給子女從小灌輸正義、道德思想教育子女懂法知法并身體力行。但是父母要避免教育方法上的誤區比如給孩子觀看戰爭大片傳播正義理念但孩子的特定年齡階段是否能夠從血腥中看到正義、理解正義而不是對表現為對血腥與暴力的麻木了因此對于子女特別是年幼的孩子傳播正義、道德的方法應該更多體現得直觀易懂。此外父母應該多與子女交流溝通與子女一起開展積極健康的活動。在青少年心理出現矛盾、人生遇到困難的時候家庭應該成為一個暫歇和重整的港灣但是不能成為其逃避責任、窩藏罪行的場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