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改制中金融機構的風險

導讀:
”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國有企業的改制工作正在各地深入開展,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央行6月公布的報告中點名批評了北京市平谷縣“把破產作為解決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歷史遺留問題的一條主要出路”。那么企業改制中金融機構的風險。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國有企業的改制工作正在各地深入開展,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央行6月公布的報告中點名批評了北京市平谷縣“把破產作為解決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歷史遺留問題的一條主要出路”。關于企業改制中金融機構的風險的法律問題,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債權債務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一、企業改制與金融債務逃廢
黨的十五大指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方向”。“把國有企業改革同改組、改造、加強管理結合起來。要著眼于搞好整個國有經濟,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對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國有企業的改制工作正在各地深入開展,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企業改制中的許多問題正在逐漸暴露出來,特別是企業改制前、后的債務處理,成為改制過程中最為棘手的現實問題之一。
二、企業改制過程中逃廢金融債務的主要形式
逃廢金融債務總是和企業的不規范改制聯系在一起的。當前,企業逃廢金融債務的方式主要有七種:
一是“假破產,真逃債”。
破產是企業逃廢債的主要形式。就像單位分房時,會盛行“假離婚”一樣,“假破產”給企業帶來的是抹去沉重債務的巨大收益。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去年在濟南開始與工商銀行辦理債權轉讓協議后,平均每兩天就收到法院的一份破產通知書。有的企業在破產前進行資產轉移,讓破產企業成為空殼;有的在破產前變更企業性質,把國有企業變成集體企業,逃避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監督。央行6月公布的報告中點名批評了北京市平谷縣“把破產作為解決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歷史遺留問題的一條主要出路”。這個縣在四大商業銀行開戶的改制企業148戶,涉及銀行貸款本息3億多元,其中有逃廢債行為的131戶,逃廢金額近2.5億元,也就是說幾乎80%的金融債務都逃廢了。
利用“假破產”進行逃債,最著名的例子當屬猴王集團破產案了。2000年8月華融資產管理公司自工商銀行收購猴王集團的債權以來,猴王集團立即采取“剝離重組、分塊搞活、分兵突圍”的大規模資產分離活動,一年之內集團資產大幅度縮水,尤其是去年12月的短短一個月間,資產銳減了20個億,負債反而增加。如果按目前宣布破產的資產進行清償,債權人損失慘重,債權回收率可能不會超過10%.
再比如重慶針織總廠破產案。重針拖欠中國東方租賃有限公司融資租賃設備的租金1.95億日元,一、二審法院均判決重針支付租金和利息。但是,二審判決作出后,重針即向重慶市中級法院申請破產,重針被宣告破產后東方公司共損失2.75億日元。巧合的是,就在重針向法院提出破產申請的6天前,重慶市出現一家“重慶海外實業開發總公司”,該公司注冊資本為1687萬元,卻出資4000萬元購買重針。清算組未經債權人會議授權或同意,就與該公司簽訂了破產財產買賣協議書,原重針改換門庭繼續開工,債務卻全部逃廢。
世界銀行在今年3月完成的一份對中國破產問題的報告中稱,中國目前每年有近萬起企業破產案,破產已經成為逃債的代名詞。世界銀行指出,中國國企的破產過程對債權人保護不夠,作為主要債權人的銀行一般只能收回3—10%的債權。據國家經貿委1997年完成的對東北80家破產企業的調查,平均債務清償率僅為0.41%.
二是“改頭換面”。
一些企業以改造和重組的方式變更企業名稱,割斷債權債務關系,不經債權人同意,擅自改變債務承擔主體的情況越來越突出。如中國和平深圳公司在股份制規范化改造過程中,以增資擴股的方式改制為深圳市恒保股份有限公司,故意隱瞞了建行的6億元貸款,拒不承認債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