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一方欠債可以起訴另一方嗎

導讀:
法律規定,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債權人以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為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法律也規定,如果夫妻對于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債權人以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為由主張權利的,法院應予支持,在婚姻生活中,夫妻雙方往往共享家庭的經濟與生活,但當一方欠下債務時,另一方是否需要共同承擔。
在婚姻生活中,夫妻雙方往往共享家庭的經濟與生活,但當一方欠下債務時,另一方是否需要共同承擔?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規定,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除非有特別約定,否則為共同財產。這意味著夫妻雙方在法律上對共同財產享有平等的權利與義務。然而,如果一方在未經對方同意的情況下私自借債,這種債務是否構成共同債務,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夫妻共同債務通常指夫妻雙方或其中一方為了家庭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這類債務無論由誰產生,只要是為了家庭共同生活或生產經營的需要,均應由夫妻共同償還。
與夫妻共同債務相對的是個人債務。這些債務多由一方為滿足個人需求而產生的,如賭債或者一方單獨的投資失敗等。這類債務一般只能由負債一方單獨承擔,不應影響另一方的經濟狀況。
債務是否屬于債務人的夫妻共同債務
夫妻是一體的,除了可以享有共同的財產之外,也需要承擔共同債務。但并不是所有的債務都屬于夫妻共同承擔的,夫妻共同債務的范圍包括:
(一)婚前一方借款購置的財產已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為購置這些財產所負的債務;
(二)夫妻為家庭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
(三)夫妻共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負的債務,或者一方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經營收入用于家庭生活或配偶分享所負的債務;
(四)夫妻一方或者雙方治病以及為負有法定義務的人治病所負的債務;
(五)因撫養子女所負的債務;
(六)因贍養負有贍養義務的老人所負的債務;
(七)為支付夫妻一方或雙方的教育、培訓費用所負的債務;
(八)為支付正當必要的社會交往費用所負的債務;
(九)夫妻協議約定為共同債務的債務;
(十)其他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的債務。
如何明確這筆借款是否屬于夫妻共同債務呢?如果債權人和債務人明確約定了該債務為一方個人債務,比如在借條中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的,就不屬于夫妻共同債務,債務人的配偶就無需承擔。
法律也規定,如果夫妻對于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也就是說,如果夫妻雙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對財產做了約定,而第三人即債權人也知道此約定,那么,債務人的配偶也無需承擔這筆債款。但這樣的情況比較少,因為一般情況下夫妻間財產、債務約定是秘密的,第三人無法得知。因而在該類型糾紛中,夫或妻必須對”第三人知道該約定”進行舉證。
當然,如果能夠證明這筆債務是用于夫妻共同的婚姻生活,用于家庭生活的支出,也是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的。
起訴欠款人可以起訴夫妻雙方嗎
起訴欠款人是否可以起訴夫妻雙方看具體情況定:
即如果是夫妻共同債務,可以起訴夫妻償還。法律規定,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債權人以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為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債權人以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為由主張權利的,法院應予支持。
《中華人民共和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九條規定
離婚時,夫妻共同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或者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決。
夫妻一方所借的債務,在起訴時能否將其配偶列為共同被告?
借款人的配偶可以作為共同被告,可以將借款人的配偶一同起訴,因為夫妻一方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所欠的債務,一般情況下,屬于夫妻共同債務,除非未經手借錢的一方當事人證明債務屬于借款人的個人債務。
夫妻一方單方借款、欠債,債權人能起訴另一方嗎
這個涉及到是否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的問題,按從前的規則,比較簡單甚至于過于簡單化,只看借款是否發生于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只要是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借款、欠款,都視為夫妻共同債務,夫妻雙方都有償還的義務。
這樣處理,如果借款不是夫妻雙方共同的意思,甚至都不知情,也不是用于家庭共同生活、共同經營,卻要另一方一起來償還,很不合理。所以已經做了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也就是說,只要是夫妻共同債務,就應該共同構承擔,另一方就有還款責任,就可以起訴。
在實際案件中,是否構成共同債務需要綜合考慮借款的目的、用途以及雙方的知情程度等因素。如果您遇到了類似法律實務問題,建議咨詢律總管本頁面的專業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