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三省六部是什么,古代三省六部都有什么官職

導讀:
北魏始置,隋朝以后為中央行政機構六部之一,長官為禮部尚書,其后歷代相沿不改,戶部戶部,中國古代官署名,長官為戶部尚書,刑部刑部是中國古代官署,長官為刑部尚書,兵部兵部,中國古代官署名,其長官為兵部尚書,隋唐、五代,列為尚書省六部之首,長官稱為吏部尚書,工部工部,中國封建時代中央官署名,為掌管營造工程事項的機關,長官為工部尚書。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一套中央官制。它始于隋朝五省六曹制,確立于隋,完善于唐,沿襲于清。其中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行。各不同時期的統治者做過一些有利于加強君主專制的調整和補充。
三省六部的職位,我們經常能在古裝劇里聽聞,比如《慶余年》里范閑的父親范健就是南慶的戶部侍郎,后來升官為戶部尚書。
那么古代的三省六部相當于現在的什么部門呢?
中書省
中書省,中國古代中樞官署之名,封建政權執政中樞部門。漢朝始設,曹魏改稱中書監,晉朝以后稱中書省,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機要,發布皇帝詔書、中央政令的最高機構。沿至隋唐,遂成為全國政務中樞,為中央最高政府機關。中書省是正規的宰相機構,其最高長官為中書令,即首席宰相。就中書省的職能來看相當于現在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
門下省
“門下省”為官署名稱,魏晉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機構之一。初名侍中寺,自西晉開始稱為門下省,元朝以后廢除。原為皇帝的侍從機構,南北朝時權力逐漸擴大,北朝政出門下,成為中央政權機構的重心。隋唐時與中書省同掌機要,共議國政,并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相當于現在的中央辦公廳。
尚書省
尚書省,為官僚機構。南朝梁得名,由漢代皇帝的秘書機關尚書臺發展而來。是魏晉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機構,為中央政府最高權力機構之一。隋唐對三省加以厘定,形成對后世影響極大的三省制,尚書省也最終發展成形。尚書省是執行機構,主管詔旨政令的實施。最高長官為尚書令,開啟“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曾任尚書令一職。相當于現在的國務院。
吏部
吏部,是古代主管官員的官署。東漢始置吏曹,改自尚書常侍曹,魏晉以后稱吏部。隋唐、五代,列為尚書省六部之首,長官稱為吏部尚書。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課、升降、勛封、調動等事務,長官稱吏部尚書。相當于現在的中共中央組織部或人事部。
戶部
戶部,中國古代官署名,長官為戶部尚書。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地官,魏文帝時,置度支尚書寺,專掌軍國支計。到隋朝改為民部。唐時避諱太宗之名字,改稱戶部,至清光緒末年,改戶部為度支部。主管田賦,關稅,厘金,公債,貨幣及銀行等。其職能大致相當于現代的民政部和財政部。
禮部
禮部,是中國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后為中央行政機構六部之一,長官為禮部尚書,其后歷代相沿不改。隋至宋屬尚書省,元屬中書省,明、清為獨立機構,直接聽命于皇帝。隋置尚書一人,掌管科舉禮儀。類似于現在的教育部、文化部。
兵部
兵部,中國古代官署名,其長官為兵部尚書。掌管武官選用及兵籍、兵械、軍令等。為軍事行政的總匯。源于三國魏五兵制。兩漢尚書職務本不涉軍事。曹魏始置五兵尚書。隋始合為兵部,以尚書為主官,侍郎為次官。迄至清末,歷代沿襲。相當于今日的國防部、軍委。
刑部
刑部是中國古代官署,長官為刑部尚書。東漢尚書置二千石曹掌刑獄,三公曹掌決案。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北齊置都官,開皇三年改稱刑部。是審定各種法律,復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會同九卿審理"監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審理京畿地區的待罪以上案件的部門。類似于今天的司法部、公安部。
工部
工部,中國封建時代中央官署名,為掌管營造工程事項的機關,長官為工部尚書。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隋朝的工部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光緒三十二年,清政府在"籌備立憲"、改革官制時,將工部并入商部,改為農工商部。相當于現在的水利部、城鄉建設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