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案件民事刑事一起嗎

導讀:
在發生交通事故后如果對方構成交通肇事罪的應由公安機關進行刑事立案偵查以依法追究肇事者的刑事責任。在“告誰”的問題上首先要看發生事故時對方所駕車輛行駛證上的車主是誰如果是肇事司機本人那就直接起訴他。第三步合理要賠償交通事故糾紛案件中涉及的賠償問題一般包括財產損害賠償和人身傷害賠償。此外現在到法院起訴的交通事故賠償案件中許多受害者都提出了精神損害賠償的要求關于是否應給予精神損害賠償以及法院裁判這項請求的幅度主要是參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那么交通事故案件民事刑事一起嗎。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在發生交通事故后如果對方構成交通肇事罪的應由公安機關進行刑事立案偵查以依法追究肇事者的刑事責任。在“告誰”的問題上首先要看發生事故時對方所駕車輛行駛證上的車主是誰如果是肇事司機本人那就直接起訴他。第三步合理要賠償交通事故糾紛案件中涉及的賠償問題一般包括財產損害賠償和人身傷害賠償。此外現在到法院起訴的交通事故賠償案件中許多受害者都提出了精神損害賠償的要求關于是否應給予精神損害賠償以及法院裁判這項請求的幅度主要是參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關于交通事故案件民事刑事一起嗎的法律問題,大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交通事故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在發生交通事故后如果對方構成交通肇事罪的應由公安機關進行刑事立案偵查以依法追究肇事者的刑事責任。而作為事故中的被害人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需要選擇采取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方式來主張損害賠償也可以單獨地提起民事訴訟來要求賠償。
打官司時原告請分“三步走”
第一步明確要“告誰”
打官司中“告誰”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告的對象不對不僅浪費了時間、人力、財力還達不到要求賠償的目的。在“告誰”的問題上首先要看發生事故時對方所駕車輛行駛證上的車主是誰如果是肇事司機本人那就直接起訴他。如果車輛另有其主可以將肇事司機與車主作為共同被告一起起訴。如果車主是單位可以將單位一并作為被告告上法庭。
第二步拿到證據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是認定道路交通事故的法定機關雖然其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應經當事人予以質證不能當然成為法院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但它作為處理交通事故糾紛的重要證據在訴訟中對于證明雙方當事人各自應負的責任程度仍具有重要的意義。案件起訴至法院后法院固然應當根據法庭調查的事實對事故責任進行確認調查范圍不受公安機關責任認定書的限制但在通常情況下當事人沒有確鑿證據推翻責任認定書的內容時法院都會采信公安機關對責任的認定并以此為基礎確定有關當事人的賠償責任。因此當事人在拿到交通隊的事故責任認定書時一定要仔細看清責任認定內容。如果不服要及時向上一級公安機關申請復議。
第三步合理要賠償
交通事故糾紛案件中涉及的賠償問題一般包括財產損害賠償和人身傷害賠償。財產損害賠償的范圍主要包括修車費車上貨物損失等。修車費根據修車發票上的合理數額認定如果車輛已經報廢應折價賠償事故中車上物品的損壞賠償應當按實際損失進行賠償。
人身損害賠償的項目主要有醫療費誤工費住院伙食補助費護理費殘疾者生活補助費殘疾用具費喪葬費死亡補償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交通費住宿費等等。其中誤工費包括兩部分一是當事人在看病、住院期間不能上班造成的誤工費二是因處理交通事故善后事宜的誤工費。
此外現在到法院起訴的交通事故賠償案件中許多受害者都提出了精神損害賠償的要求關于是否應給予精神損害賠償以及法院裁判這項請求的幅度主要是參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
當事人提出的賠償數額和法院最后認定數額如果存在差距時還存在一個訴訟費用承擔的問題。多提出來的不合理的費用是要自己擔著的所以當事人不可漫天要價。
與原告對應被告應注意
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是對方當事人一項有力的證據如被告對公安機關認定的責任分擔有異議一定要在法定期限內提出重新認定的申請。如果公安機關作出了最終決定并且這一決定對自己不利也不用過分擔心。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法院還會對交通事故的責任重新認定只要依據道路交通管理條例、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北京市道路交通管理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找出對自己有利的證據仍然可以駁倒對方。但如果被告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失也不能證明對方當事人存在故意或過失更不能證明車輛本身存在問題那么被告就應承擔賠償責任。
被告應當積極應訴對原告的起訴狀要十分重視弄清其中所列明的原告與被告在主體資格方面是否合法、有效。然后注意辨明受訴法院是否有管轄權。我國法律既明確規定了法院對特定案件的管轄范圍又明確規定如果當事人到沒有管轄權的法院出庭應訴且沒有提出“管轄異議”就認定法院取得了管轄權。有些當事人特別是被告不知道這些特殊規定多花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
案件進入審理程序后被告應積極行使訴訟權利、積極舉證有的被告自知理虧認為不應訴或不答辯、不出庭就能逃避責任其實這些做法并不影響法院對案件的審理和裁判。對對方當事人提供的各項證據被告一定要認真審核。審核書面證據是否有涂改痕跡有沒有加蓋必要的印章或者相關人員的簽字審核對方提交的證據是否充分能否證明就與自己存在權利義務關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