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頂替沒有逃逸怎么處理

導讀:
交通事故頂替沒有逃逸如何處理交通肇事逃逸后找人頂替交通肇事人及頂替人應當依法分別處罰。由此判斷是否屬于事后不可罰行為必須符合以下幾個要件兩個行為的實施是基于同一個犯罪故意第一個行為必須構成狀態(tài)犯第二個行為沒有超出第一個行為的法益范圍兩個行為均符合完整的犯罪構成要件。事后不可罰行為本質(zhì)上是先行為已符合完整的犯罪構成足以評價整個行為的性質(zhì)同時后行為能夠被主行為加以吸收故無需另行定罪評價。交通肇事后造成嚴重的危害結果即能構成交通肇事罪不存在不法狀態(tài)的持續(xù)要求。那么交通事故頂替沒有逃逸怎么處理。大律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交通事故頂替沒有逃逸如何處理交通肇事逃逸后找人頂替交通肇事人及頂替人應當依法分別處罰。由此判斷是否屬于事后不可罰行為必須符合以下幾個要件兩個行為的實施是基于同一個犯罪故意第一個行為必須構成狀態(tài)犯第二個行為沒有超出第一個行為的法益范圍兩個行為均符合完整的犯罪構成要件。事后不可罰行為本質(zhì)上是先行為已符合完整的犯罪構成足以評價整個行為的性質(zhì)同時后行為能夠被主行為加以吸收故無需另行定罪評價。交通肇事后造成嚴重的危害結果即能構成交通肇事罪不存在不法狀態(tài)的持續(xù)要求。關于交通事故頂替沒有逃逸怎么處理的法律問題,大律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交通事故律師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助大家。
交通事故頂替沒有逃逸如何處理
交通肇事逃逸后找人頂替交通肇事人及頂替人應當依法分別處罰。
交通肇事后讓人頂替的行為屬于對責任歸結的逃避此時交通事故已經(jīng)造成了對公共秩序的威脅同時造成了嚴重的人身或者財產(chǎn)損害客觀上已構成交通肇事罪讓人來頂替屬于另外的行為該行為侵害的是司法活動的公正不符合事后不可罰理論論述的范圍因此應當另行定罪量刑。
1、所謂的“事后不可罰行為”又稱共罰的事后行為。一般通說認為事后不可罰行為是發(fā)生在狀態(tài)犯的前提下行為人實施了一個先行為在先行為侵犯的法益的范圍內(nèi)又實施了一個對先行為造成的不法狀態(tài)加以保持或者利用同時并未侵犯新法益的后行為這個后行為即可以為先行為所概括無需再次予以法律評價。由此判斷是否屬于事后不可罰行為必須符合以下幾個要件兩個行為的實施是基于同一個犯罪故意第一個行為必須構成狀態(tài)犯第二個行為沒有超出第一個行為的法益范圍兩個行為均符合完整的犯罪構成要件。事后不可罰行為本質(zhì)上是先行為已符合完整的犯罪構成足以評價整個行為的性質(zhì)同時后行為能夠被主行為加以吸收故無需另行定罪評價。
2、交通肇事后叫人頂替的行為前后兩行為侵害的范圍不同。交通肇事后讓人頂替的行為本質(zhì)上可分為交通肇事后的“逃逸”和“頂替”兩個行為。肇事者的“逃逸”是一種規(guī)避法律責任、侵害被害人權益的違法行為屬于交通肇事中的從重評價的范圍其侵害的是公共安全而肇事者讓人“頂替”的行為雖然與交通肇事本身有一定的因果聯(lián)系但其實質(zhì)上侵害的是司法機關的正常訴訟活動其侵害的法益顯而易見的已遠遠超出了前行為所能涵蓋的范圍。同時前后兩個行為的主觀狀態(tài)不同事后不可罰的行為要求前后兩個行為基于同一個犯罪故意而在交通肇事后讓人頂替的行為中前一個交通肇事是過失犯罪后一個讓人頂替的行為是明顯的故意行為前后行為的主觀狀態(tài)是不相同的。
3、叫人“頂罪”的行為符合妨害司法罪構成要件。交通肇事后造成嚴重的危害結果即能構成交通肇事罪不存在不法狀態(tài)的持續(xù)要求。之后叫許某“頂罪”的行為屬指使他人作偽證主觀上是為了逃避法律追究主觀方面是出于直接故意明知自己叫頂替的行為會妨害國家司法機關的正常訴訟活動卻希望這一危害結果發(fā)生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指使他人作偽證已侵害司法機關的正常訴訟活動的客體其行為符合妨害司法罪的構成要件。




